利用未來一個月時間,我盡可能來回答報名10/26信誼專家講堂,且有事先提問的問題。
在報名的當下願意寫出問題,表示這很可能存在於這位家長心中一陣子了。如果能以這樣的形式有點陪伴,或者我的建議或觀點可以帶來一些思考,那我會很高興的。
喜歡這個QA系列的朋友,現在到11月底,可以追蹤一下這個主題喔!
/
💕今天提問是0-1歲家長:
1. 在學習新技能上,除了做對了給予正面鼓勵,還有什麼其他策略可以使用?
2. 什麼時候開始可以訓練孩子參與家務?
3. 共同照顧者的教養風格差異如何協調?(對孩子同一個行為的鬆緊把關不同)
/
☘️我的看法是這樣:
學習新技能上,做對給予正向鼓勵,那是最好的。但怎麼「鼓勵」,才是關鍵。
鼓勵要盡可能具體,然後去敘述孩子努力、嘗試、試錯再來的那個過程。
爸媽說的出來,那表示「爸媽有看到」。
比如說,幼兒拼拼圖,完成了,不要只有「哇寶貝你好棒!」或「寶貝你好聰明!」
可以跟孩子說:「剛剛在這個小地方,你有多試了兩塊不同的,媽媽有看到喔!」
可以跟孩子說:「這次拼圖不太容易,但寶貝你很有耐心,也很專心,真棒!」
或者為未來鋪陳,延續對之後更難的關卡的挑戰意識:「這次完成16片的拼圖了,有想要試試看20片的拼圖嗎?媽媽覺得你可以做得到!」
好好的善用「鼓勵」言語,會看到孩子驚人的進步。
◆
參與家務這件事,絕對不是五歲到了,突然說:「好,你五歲了,該來做家事了!」
還在baby階段,其實就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做。一起折小棉被、一起排好枕頭。跟孩子玩遊戲,但「玩」只是表面,實際上是讓孩子跟著爸媽,參與家裡的事情。
帶著孩子一起做,摺衣服、整理玄關的鞋子。我們不用特別定義那叫「做家事」,就是約孩子一起動手,或帶入一些些趣味的小比賽。
再大一點點的孩子(其實就是兩歲多),就可以給他菇菇或青菜,請他幫忙撥小塊、撕小塊。
可以跟孩子說「謝謝你陪伴媽媽」、「你看,我們一起把這個地方變整齊了」、「哇,你剝的菜菜等一下一定很好吃」、「唉呀,你真是媽媽的小幫手,有你真的太好了。」
漸漸的,就可以帶著孩子刷馬桶,或隨著年紀處理越來越多的事情了。
讓孩子跟著一起做事、讓孩子摸索出做事的方法和技巧,這對於大腦的刺激,很有幫助。
所以,最好的「參與家務」,就是從小開始,感覺像玩、化為無形,習慣就會成自然。
◆
對孩子來說,照顧者的風格不同調,鬆緊不一致,那會非常混淆,而且很容易倒向鬆的那一邊。
比如說,A照顧者覺得幼兒吃飯就是該坐在餐椅上,自己練習吃,但B照顧者卻覺得孩子吃太慢吃不飽,抱著餵比較快….諸如此類的問題。
這該怎麼協調?這就要看「主要照顧者」是誰。
如果「主要照顧者」的教養風格,不是孩子的爸媽所期待的,那要嘛說服主要照顧者(但應該不容易),要嘛就是自己當主要照顧者,可以自己決定要怎麼教養孩子。真的不要期待有人既可以幫我們顧孩子、然後又要依照我們的模式教孩子。
以上只是舉例。教養不同調,不管是隔代之間,還是夫妻之間,那對孩子來說都不是好事,孩子也會在縫隙中找到對自己最省力的方式(但最省力未必是最好)。
所以大人之間好好討論,要以誰為主的照顧教養這個孩子,這是最重要的,也考驗著孩子父母的智慧。
/
我還是要說,這個QA系列的討論,只是說出我的想法或我曾經的經驗。
教養本身是藝術,不是絕對的,它會在不同的家庭有不一樣的呈現方式。
除了這裡之外,也可以看看別人(別本書)怎麼說怎麼做;
但最重要的,要和你的隊友有共識,你們想要怎麼做,你們想給孩子怎樣的價值觀、你們想教養出什麼樣的小孩、你們希望孩子具備什麼樣的特質、素養和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信誼專家講堂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