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雖已消褪,全球各角落人們的生活也逐步回到疫情前的樣態,但有些影響,卻已經成形了,包括根據調查,在疫情期間有2/3的年輕人認為疫情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有長期負面影響。
而更貼近我們的具體數據是,2023年董氏基金會指出,臺灣有將近14%的青少年,「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
我們的孩子,尤其青少年,他的不開心、情緒不穩定、暴怒或委靡、討厭學習、厭惡社交,只是純粹青春期賀爾蒙的作祟而已,還是憂鬱了呢?
或者孩子情緒低落,以往熱切的事物現在再也無法產生吸引,只是因為懶洋洋,還是憂鬱了呢?
如何辨識孩子的狀況是否需要協助,是我們這個世代父母的責任。
但大部分父母應該都沒有「瞭解憂鬱症」的專業,不僅不知道如何釐清症狀,也不瞭解怎麼協助一個毫無生氣,甚至憂鬱到自殘的孩子。
還好慶幸的是,現在有一本《我的孩子是憂鬱,還是不開心?》,能幫助我們判斷症狀、理解憂鬱症、如何聽到孩子的求救訊號,到怎麼協助孩子改善問題。
/
當孩子有異樣時,所有的父母都會想先確認,我的孩子是不是患上憂鬱症了?
作者楊意老師在書中提出10大症狀,如情緒低落、自我價值下降、睡眠障礙或精神活動過於活躍或減退等,這10種症狀只要存在至少5個,與在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發生,持續兩週以上,那就是孩子在發出警訊,需要專業幫助了。
這時候父母的態度與言詞若沒有給孩子支持與接納的感覺,很可能會把孩子推得更遠。憂鬱症的解方,絕不是從「孩子有問題」下手;應該從「親子關係是不是發生問題」這角度來思考,更能夠促使親子雙邊的良性改變。
/
這本書分兩大部分,循序漸進的說明「孩子憂鬱了,怎麼辦?」跟「預防孩子憂鬱,怎麼做?」。
核心重點是,就算孩子真的罹患憂鬱症,需要專業幫助,但父母的作用還是不可替代,因為愛才能平復孩子的不安、自我懷疑或否定,相信愛我的人真的能幫助我,這才是帶孩子走出憂鬱的關鍵。
這本書花了極大比例的篇幅,在告訴父母怎麼思考、怎麼做,幫助我們早早避開大部分父母會犯的錯,所以,這不只是一本將青少年帶出憂鬱症泥淖的書,更是一本幫助父母省思、調整、增能,跟怎麼跟孩子溝通互動的書。
這本好書也告訴父母,只有愛孩子是不夠的,必須加上方法,才能有效的提供幫助。
因為當跟孩子關係好了,孩子被我們接住了,我們才有機會幫助孩子培養正向穩定的情緒,以及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感。
所以,父母別再老把「我是為你好」掛在嘴巴上。
因為只有在「#我和你關係好」的狀態下,真正看見、欣賞和信任孩子,才會型塑出理想的親子關係,也間接為孩子締結出健康的人際互動、自我認知、生活目標,不再為憂鬱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