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尤其在這注意力稀缺的時候,「好東西」得要配上「合適的行銷」,才會有機會抓住人的眼球和注意力。
我覺得即使「教育」是件穩健、低調、也必須滴水穿石的事業,但校務經營,還是需要行銷,因為必須把做的事傳播出去,告知家長,讓民眾知道:
⭐️這裡有一所學校、
⭐️這所學校最近做了什麼事、
⭐️如果我有孩子我會願意送到這裡來。
不過教育界一直都很保守,老師們普遍性認為我把學生教好就好了。其實老師們這樣想並沒有錯,教好每一個學生是本職,但結合老師的付出搭配學校的成績去行銷,那是校長,或者是行政人員的事。
/
每個學校都會有校網、大部分學校也都會有粉絲專頁。
校網裡除了「最新消息」、「公佈欄」、「榮譽榜」之外,都不常更新,所以每學期的班級網頁的檢視就變得重要,因為家長若對班級網頁感興趣時,就有可能會透過學校網頁連結過來。
學校網站畢竟是學校在網路世界的門面,最新消息等部分還是要保持流暢跟替換,讓家長每次來到,都可以看見這個虛擬的校園有在運作。
至於粉絲專頁,那訊息流通就快了,現在應該是許多學校主要行銷學校的主力。包括學生活動、比賽成績、教師進修等等,或校園裡有什麼新鮮事,都可以透過粉絲專頁來第一時間傳遞給家長知道。
除此之外,學校會有學校簡介的單張或折頁,會於對外開放時、校慶、開學前的講座等活動時發放,這會更具體細膩的呈現學校特色。
/
講到粉絲專頁的更新,那天我的同仁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
起因是這樣,我讚美學校粉專每天都有新文,同仁告訴我:
「#要讓臉友天天有東光」
這句可愛到不禁讓我噴飯。
上任第一年我就常鼓勵同仁,我們在做的事情,不需誇張或假造,我們就是帶著紀錄的心情,幫孩子記下來,也放上網讓家長知道。
剛開始的經營者是校長,這是無可厚非,因為「臉書行銷」坦白說並不是每個人會有感的事。
我唯一「規定」過的發文,就是在50週年校慶前,為了紀錄一系列活動,我幫忙「排班」三週,那三週裡,天天有文,分散到所有的同仁一起分擔,然後越來越聚焦,直到校慶那一天!
很快的,校內形成了一種氛圍,大家開始慢慢習慣,「為孩子紀錄下來」,同仁也開始主動發文了,或者跟主任確認哪時候發文,都不用催促或規定。
校長唯一要做的事,就是鼓勵,然後轉臉書發文到校務大群組,稱讚寫得好!
校長唯二要做的事,就是再三強調「我們只是幫孩子紀錄」,不要求長短、不要求文筆,願意為孩子記錄,就是好事。
/
很幸運獲得同仁的支持,我們也搭著50週年校慶,做了一個學校的Podcast「東光好聲音」,這是在傳單、網站、臉書之後,我稱之「學校行銷4.0」的部分。
Podcast是新興媒體,坦白說在教育圈內也不算太普遍,對一般老師來說更是陌生。但聲音可以無遠弗屆,通勤或做家務時都能聽,取代了閱讀文字有時候不那麼方便。
「東光好聲音」我就邀請前校長們、歷任家長會長們、校內同仁們,用聊天的方式談談大家的共同交集:學校及當中的孩子。爾後聽到友校的朋友會收聽,而且還說聽了很感動時,內心是很有感觸的。
因為這些事不做不會怎麼樣,但做了就會慢慢滴水穿石,漸漸的變的不一樣。
對內,同仁發現他們做的事,有人會聽有人會按讚;對外,社區慢慢發現這所小校的活力,跟包含在日常裡的精彩,變得更認識學校了。
這不就是校長要做的事嗎?讓老師更有動力的教、也讓家長更有機會瞭解這座校園。
當然我很謝謝陪在身邊的同仁是這樣支持且認同校長想做的事,讓我有機會,在不同的觸角裡,進行學校行銷,促進行銷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