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內在學習動力,比考100分更重要

還有印象小baby搭積木時,是喜歡自己搭,搭出一個看不出來什麼東西的的形體,還是喜歡把積木給大人,然後讓大人搭出一座漂亮的城堡呢?

養過嬰幼兒的都知道,就算大人搭的再美,更「像」一座城堡,但都沒有小孩一開始就喜歡由別人操刀,替代自己的「我來」!

依著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是天性,也是遇到困難得以勇敢跨過的原因。

但為什麼幼兒時期什麼事都躍躍欲試的孩子,後來變成學習動力不強的樣子呢?

那是因為,「動力」不會永恆存在,它需要透過成就感,和自律,存在。

/

我們先談談自律吧!

不要把「自律」看成是多高上大的事,也不是孩子做了長期的讀書計畫,然後按部就班的長期照表操課,才叫自律。

不要把自律想成是終點,要經歷多少刻苦的經歷才能換來一句「你真是一個自律的孩子」這樣的獎賞。

要把自律分成100個等分,按照時間上桌吃飯、吃完飯把飯碗拿去流理台、或依照約定這一餐飯後洗了全家人的碗…..任何孩子在既定行程裡,記得去完成的事,我就會誇誇她:「妳都不用提醒,真是個自律的孩子。」

為什麼要這樣「哄」小孩,這不是明明就該做的事嗎?

是啊,但如果這樣哄小孩,讓她自我價值感裡面,認知「我是一個可以掌控自己、自律的人」,相信自己做得到的認知,才能幫她勇敢面對所有挑戰。

自律的能力,是一次次的相信自己;這也同時帶出,相信自己能做決定的能力

能自己做決定,這是建構內在動力的第一步

我決定我要讀書、我決定我要複習功課、我決定我要花多少時間做這件事、我決定我想要取得好成績、我決定我要盡力細心….。

「我能決定」的權力,才會產生「我想做到」的動力,不是嗎?

/

而成就感,不管是「已獲得」成就感,還是「爭取」成就感,那會使動力產生一個具體的目標。

小娃娃推起積木,從起先只要疊高就好,到慢慢的疊出房子、疊出大樓,獲得成了樂趣,也取得了成就感。下一次,他更要自己試。

父母要做的,是要讓成就感這件事,不只是外部獎賞,也要是內部獎賞。

外部獎賞,自然就是外面的分數、老師的讚美,能取得當然很好,但如果暫時無法取得,難道就不要努力了嗎?

當然不是。

我們要跟孩子說,我們可以設定小目標,目標達到了,我們要學會獎勵自己,包括有形的讓自己休息、讓自己做點喜歡的事;或者無形的,就是告訴自己,我真的超棒的。

內部獎賞才會長久,因為外部獎賞來來去去,但我們是依著我們的決定去做這件事,而不是為了別人或許給也或許不給的獎勵,去做這件事。

/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帶回100分的考卷,但比起100分,內在動力才能讓孩子有勇氣、願堅持。因為孩子的人生所要面臨的挑戰,比考幾分重要也困難多了。

讓孩子的動力,是他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老師父母。

所以要不停的跟孩子說:
「你願意的話,你就會盡力做得好。
但如果你願意了,也努力了,卻還沒達到你所設定的目標,也沒關係,爸爸媽媽陪你找到合適的方法。」

當然孩子天生氣質不同,有的孩子企圖心容易培養、有的孩子和緩平靜,目標感不強烈。

但不管如何,把做什麼事的主權還給他,因為我們現在陪伴教育的所有環節,都是為了當以後我們不在身邊時,他能勇敢獨立,且樂觀努力的,面對屬於他自己的人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