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水果姐在房間讀書,中間我出房門正要倒杯咖啡,可樂果妹妹甜甜的靠過來:「媽咪,我在讀你的書喔!」
摟著她親一個:「看得懂嗎?好看嗎?」
「媽媽妳寫很少我,不過大部分看得懂啦!」
哈哈,她前半句話抱怨了媽媽,但後半句話回應了我的問題。
我總覺得,讓孩子參與我們正在/曾經忙碌過、努力過、珍惜過的事,是很親密的連結。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但讓孩子讓我們的成就或挫敗上,也有一席之地,是一種極深的信任或接納。
倒完咖啡繞去客廳找她,問她在讀哪一篇?她說就馬克杯那一篇啊(馬克杯的故事在留言處),我依然「自動自發」的再說一遍:「那真是我最喜歡的杯子了!」
/
我曾經倡議過,每個人都該寫一本書。其中一個意義是,透過文字讓孩子從另一個面向認識我們,那個會用文字留下什麼的父母。
「出書」如果是件難事,那臉書寫作,則平易近人許多。設一個專頁,留下親子間的故事,那些點滴,一定會被孩子視為他被珍愛的連結。
在雙果姊妹身上,她們給了愛寫文字的媽媽很大的鼓勵,她們喜歡讀我寫了什麼、喜歡讀我怎麼寫她們、也喜歡給我各種回饋…真的是可愛極了。
不喜歡曝光孩子的爸媽們,專頁就鎖上吧,可以是家庭裡的紀錄就好。
但讓孩子讀你,讓孩子知道你用文字寫下與他的互動,也鼓勵孩子用文字寫下與你的互動。
在ChatGPT隨便十秒就寫出完整論述文章的同時,人類能贏的,大概就是充滿愛的連結和產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