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自己相信的話

我前天聽到一個故事:

聖雄甘地很受人尊重,因為他的話語總能給人帶來撫慰和激勵。有一天,一個媽媽帶著孩子來找甘地,請甘地幫忙勸勸孩子,不要吃這麼多糖。因為孩子特別崇拜甘地,會聽話的。

甘地看看小孩,再看看媽媽,說了句:「妳下個月來吧!」

媽媽一聽傻眼,這一趟路不容易呀,翻山越嶺的,就不能今天就對孩子說說?

甘地再看看他們,依然堅持:「你們下個月再來。」那好吧,媽媽只好失望的帶著孩子離開。

一個月後,這位母親又帶著孩子來了。

甘地對孩子招招手,說:「孩子呀,不要吃這麼多糖,吃這麼多糖對你不好。」

母親呆住,還以為甘地遲了一個月是要對孩子說什麼特別的話。這些話,明明就可以上個月說啊!

甘地彷彿知道這位母親的心思,跟她說:「因為上個月,我自己也有吃太多糖的問題。」

接著再說,「所以我這個月,先把我自己吃糖太多的問題給戒了。」….

/

這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因為說話很容易、教育他人很容易,但那是不是自己相信的話、自己做得到的話呢?

我們當爸媽的,都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言行舉止,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眼見的榜樣。

孩子永遠「眼見」,大於他所「聽見」的。

比如說,孩子聽見父母說要多閱讀,書也都買了。但他卻無法眼見,一對也會拿起書來閱讀的父母。

比如說,孩子聽見父母說不要沉迷於手機,甚至揚言要斷網。但他看見的父母,卻始終抱著手機捨不得放下。

比如說,孩子聽見父母說要把握時間用功讀書,但孩子看到的是,下班後也軟爛如泥的父母。

真實眼睛看見的,會減緩對耳朵聽見的相信。眼見都不一定如實了,更何況父母說的跟做的不同,那更會造成混亂。

/

但你可能會說:老師,我雖然是父母,但我也是人啊,我也會累呀,我也想休息,我們總不可能,就一直ㄍ一ㄥ住只為了當孩子的好榜樣吧?

其實我也是,我們總不會是無敵鐵金剛,或是完美滿分的父母。

這時候該努力的,就是「比例原則」了。

比如說,我也會追劇,但孩子更多看見的,是我在「閱讀的樣子」。

我偶爾也會跟孩子討論手遊Tsum Tsum怎麼玩,但她們更多看見的,是我寫作的樣子、努力工作的樣子、認真煮飯的樣子。

孩子慢慢長大,終究會知道父母也會需要喘息耍廢。但從小看到的樣子,早已烙印在他們的印象中。

/

所以,對孩子說「說自己相信的話」的前一步,是先做了那件「自己相信的事」。

若是相信「看書」是個好習慣,先自己拿本書來讀。
若是相信「手機少玩」是個好習慣,先說服自己放下手機。
若是相信「把握時間」是個好習慣,先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利用時間。

這樣,或許可以減緩孩子「不聽話」或「難溝通」,尤其是那些,我們也先身體力行的事。

ps.黃金般的九份山城,希望新年之初,給每位爸媽帶來教養新活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