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脫離了國小階段,也接受過最基礎的認知教育和經歷六年的人際團體後,往上一階,進入了身心發展更劇烈變動的青春期。
這批孩子,同時也踏入功課難度明顯難上許多的國中,怎麼幫助他們,且要巧妙避開中學生一堆地雷,常是父母師長頭疼的議題。
苦口婆心嘛,13歲的孩子會嫌煩;問問有什麼需求嘛,他們也常閉口不語。
這時候該請出的幫手,就得以他們喜歡的方式,傳遞大人想要陪伴的議題和建議的策略,用溫和不刺激,但具體可行的方式,與中學生度過這個階段。
「13歲就開始」是套令人眼睛一亮的系列,漫畫風的封面,第一眼就讓孩子們有好感,不會先預設這是大人嘮叨不停的教科書。
翻開目錄,每一個痛點都能吸引不同困擾的孩子,這些都是實際生活中曾遇到過的煩惱。還不知道自己的弱點屬於哪類?別擔心,一開始的自我檢測,就像心理測驗似的,讓人真實面對自己。
首先是漫畫故事開場,引導中學生依據劇情,回想自己的困境,及思考如何更改善。最棒的不只是「想」而已,有明確步驟的「ACT行動方案」,才能一步一步引領著,讓好上更好。
舉例來說,在《給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術》中,有一個痛點是「如果報告時同學找碴怎麼辦?」,先是讓讀者思考「為什麼聽眾會找碴呢?」,同理聽眾的狀況後,有五大妙招,不急不徐的破解這個窘境。
再延伸的學習是:「如何與聽眾建立和諧的關係」,這已經超越課堂報告了,更是能讓孩子終身受用的能力,是個人素養底蘊的一部份。
在新課綱啟動後,死背書跟大量記憶,已經不是高分的關鍵。如何掌握時間、管控情緒、知道怎麼有效做筆記協助學習,到有效口語表達、良好人際溝通、用文字闡述專題的能力,甚至,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標….等等,從內而外,「從自我出發」,銜接「與他人互動」,最後終能期待「和世界共好」,這就是課綱的核心精神。
搭建在課綱下,父母師長該提供孩子累積的,不再只是認知上的硬技能,更重要的是軟實力。
就如同樂高積木一樣,一塊塊陪著我們的中學生孩子組裝起來,用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在溫和中有建議、在陪伴裡有策略,然後讓孩子去想:「我是什麼?我要什麼?我想做什麼?」,把主控權還給孩子,讓他以自己的速度來調整和進步。
所以,一套規劃縝密的系列好書,此刻,勝過千言萬語,急於期待孩子更進步的父母師長們。
那我們大人該做什麼呢?不用多,愛與陪伴的耐心,足矣。
剩下的,讓書靜靜的陪伴,當孩子因好奇翻開了某一本的某一頁,他的正向改變也悄悄的來臨;而全人素養,自然也更圓滿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