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好書夜.71》透過需求,學會使用工具書

現在孩子的常用語言中,應該很少出現「百科全書」這詞彙了。所謂的「找資料」,就是「去問google」,或「查一下維基百科」。

在網路連結變得快速方便的同時,資料的正確性,及如何辨識跟取用,卻成了極大的考驗。

如果孩子繼續攻讀,到了碩博士階段,能因為寫論文(或做實驗)需求,一點一滴建立找資料庫或找文獻的能力。

但若提早進入職場工作的孩子,或許檢索能力,就只會停留在「問google」的階段了。

這樣的可惜是,錯過了好的工具書,尤其是已去蕪存菁,把正確的知識整理出來的工具書。

▪️

就跟「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一樣,「有需求,才會創造使用」。

透過解決「學習困難」(或增加學習樂趣)的需求,引導到「工具書」的使用機會,這就會讓「查找工具書」成為一件自然的事。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問google」之外,無形中培養一個好的資料檢索能力。

好的工具書,則是經過考證、審訂、編輯,到成書種種把關過程,提供孩子所需正確的資訊。

▪️

我常說小學階段的學習有「兩大魔王」,同時存在於五年級。

魔王之一叫「公因數和公倍數」,另一一個叫「五年級社會」。

五年級社會,也是社會老師公認的難教與重要。

難教的原因在於極大的知識量,攸關地理和歷史,沒有足夠臺灣遊歷經驗的小學生,常會在硬背中,依然無法真正的理解。

而重要的原因是,五年級社會是國中社會科極為重要的基礎。

五年級社會學得好,國中史地銜接,從臺灣延伸到中國,再到世界,就沒這麼困難。若五年級時社會學得不好,空了一大塊,加深加廣的國中社會,那只是重複國小「背不起來」的舊時壞經驗。

▪️

不懂的知識或資料,就靠著課本上幾行話,就真的懂了嗎?

當然需要更細膩明瞭的圖畫,QA式的問答,系統化的文字,來幫助孩子形塑他大腦裡對這個議題的掌握。

舉例來說,課本上說臺灣河川短急,冬天怎麼樣夏天又怎麼樣。這是抽象的結論,端到孩子面前就是「背起來」。

但若是孩子理解,河川短急來自於地形,地形的形成來自於板塊運動,而板塊推擠又能帶到孩子的地震經驗….

知識能夠串起來,才會產生意義;有意義的訊息,才會真正被理解。

這需要靠著一套好的工具書,不管是做為孩子的補充讀物,或者做為家長吸收後,說給孩子聽,都是很好的選擇。

畢竟系統化的知識,需要靠書本,有好的作者、編輯及出版社花費心力整理過。

這絕對不是「去問google吧」,就能取得的知識面貌。

▪️

這套《少年讀臺灣》系列,內含的「地理篇」、「歷史篇」和「生態篇」,在社會科能給予很大的幫助。

豐富的插圖讓孩子接受度高,專家審訂的內容,可以讓爸媽放心。精裝本的質感跟內頁的美編,無形中也豐富了孩子的美感體驗。

而更重要的是,主題式的章節,從遠到近,最後連接到生活經驗。

這回到了前面提到的,知識要跟生活結合,才會產生意義。對讀者來說是這樣,對學生來說更是這樣。

▪️

給孩子準備一套工具書吧,形塑孩子「答案不是只有從網路找」的觀念。關於臺灣史地相關,又能輔助學科學習的最佳工具書,無疑是這套三本的《少年讀臺灣》。

但衷心建議,爸媽也讀吧,一來補充(或複習)我們的常識;二來是能同理孩子此刻學習的挑戰,也更懂孩子的辛苦。

若能同理青春期孩子的不容易,貼近他的感受,還怕他常在那邊嘔氣與難相處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