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給妳買新鞋喔?」我對水果姊這樣說。
「我之前買給妳的啦,就放在那妳都沒穿,所以我想說拿來給她穿。」雙果爸爸在一旁抗議著。
所以說,五年級的水果姊,要穿我的鞋了?
「好穿嗎?本來是我的耶!」我問水果姊,帶一點點撒嬌(邀功?)意味。
「蠻好穿的啊,很有彈性。」這位前青春期女孩蹬蹬腳,對我笑一笑,準備轉身上學。
🌹
好像才昨天,第一次搭飛機、第一次母女在浴池裡抱在一起、第一次兩個人獨闖天涯…現在,她已經超過我的下巴,捉挾的問:「我要比媽咪高了耶?」
好像才昨天,興奮的鎖上日記本不給看,因為剛完成整篇都注音的短文;現在,已經要甜甜的哄著她:「我可以拜讀一下明日之星的大作嗎?」
哄著騙著,有甜蜜有衝突,然後一瞬間,她已經可以直接接收媽媽的鞋了。
孩子長大了。
所以,我更常必須扭過頭去,不去看我覺得就是該加外套的她、也不去看應該動作更快但還泡在小說裡的她。因為她說她不熱,因為她說她有把時間安排好。
她沒說出口的是:我可以自己感覺(我會不會冷)、自己決定、我可以自己規劃,我長大了。
更沒說出口的是:媽媽,(我可以做得好),你不要管。
他沒說,是因為他愛你,不想要你失望。但真實的他,更想為自己,做決定。
我們若是期待,孩子是個獨立個體,能為自己負責跟做決定,那就要接受,那個希望「你(大人)不要管」的他。
🌹
在日常小事上,爸媽就慢慢後退吧。頂多告訴孩子底線,以及越線後的後果。然後安然相信,孩子有能力為自己做最好的安排。
這裡「最好的」安排,包括健康、品德、自我挑戰,與夢想實踐。
因為不被允許作自己想做的事,不被深愛的大人允許作自己想做的事,真的很痛苦。但孩子必須為了成就他自己,而選擇抗爭你的「不允許」。
面對青春期之後的孩子,爸媽得要有更多的後退,更多的相信。
不過需要多多練習語言轉換,讓這條貌似狂風暴雨的路途,愛,一直被相互理解與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