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是最深的愛

大年初二,應該是所有年節中,出嫁女兒最喜歡的一天。
 
因為這一天,不必當媳婦,甚至連媽媽的角色也淡了,可以回家當女兒、當公主,因為老家裡,爸爸媽媽在等著呢!
 
我18歲就離開家鄉臺南,去了一個座落在正斜對角的城市唸書。從此,爸媽就開啟了「等我回家」之路。
 
好不容易畢業,保留母校研究所入學學籍的我卻不肯回家,直說到北部找教職吧,或者再考北部的研究所,我想繼續深造。
 
這樣一拖延,竟在多雨的異鄉結婚生子、落地生根,爸媽的等待(我回家),就成了他們心中,最重的期盼。
 
二十年過去,他們不再語帶希望的問我要不要調動,而是在每一次的返鄉時,給女婿款待出年夜飯規格的菜式;以及每一次見到雙果時,總塞給她們為數不斐的「零用錢」。
 
這種等待,化為無聲的愛;在年邁父母的認知裡,以最用大的誠意,去表達心意。
 
 
而我的等待,是需要學另一種功課。
 
在以前帶班時,或後來的行政事務上,我重視節奏跟效率。但同樣的模式移到親子教養,卻給我帶來不少衝擊。
 
在兩個孩子的養育上,我因為過去受好評的「效率」,看到了自己的欠缺與不足。
 
水果姊幼兒時期,初為人母的我用心為她安排學習,也不忘隨時檢核進度,就像是嚴格的導師,力求娛樂和發展分毫不差,但這卻容易造成親子衝突。
 
後來妹妹來了,她一整個與姊姊性情不同。可愛又超撒嬌,但卻不若姊姊這麼「好教」,她總用自己的方式閃躲掉媽媽的要求。
 
這樣「散漫」的個性,哪是姊姊忍受得了呢?加上妹妹進入貓狗嫌的兩三歲時,在姊姊的眼光裡妹妹就是一個破壞王。所以姊姊對「妹妹議題」,超級敏感及易怒。
 
但我卻覺得她應該對妹妹寬容一點,不需這麼狂風暴雨。那段時間親子衝突一觸即發,姊姊容易生氣和哭泣,而媽媽容易暴走。
 
直到她哭著對我說:「為什麼媽媽就是要對我這麼嚴格?」這才宛如當頭棒喝。
 
在這樣的提醒下,我意識到只有我先放下急促和躁進,做為姊姊的她,緊繃也才能解除。
 
當媽媽改變了,她也就不再輕易的對妹妹爆炸了。
 
還好我有機會調整作法,進而「贖回」一個穩定的孩子。
 
 
這歷程給了我深刻的自省:
為人父母,應該放下自己的著急,等待孩子成熟的時間;她本來就不需要、也不應該當個模範姊姊。
 
她本來就只是一個孩子,值得擁有爸媽給她的等待成長的時間,而不是一個樣樣達標的好小孩、棒姊姊、模範生。
 
孩子,不是工作業務,不能刻板的依照我們以為的進度來走。
 
每個孩子都有獨立的性情和氣質,用愛擁抱孩子,讓孩子在愛裡獲得安全感及自尊自信,這是我學到的功課。
 
而回饋我的,則是更親密連結的親子關係,和水果對我更深、更信任的愛。
 
 
大年初二這一天,回家看爸媽,好好回應他們等待的愛。
 
轉身看可愛雙果時,我時刻提醒自己,曾經學到的功課;以及「等待」,在親子間的價值與意義。
 
🌹「孩子,永遠在期盼,爸媽專注的面對他,及更有耐心的等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