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選書.9》急,讓我們忘了聽孩子想說的話

晚上水果姊穿上新買的長褲,哀嚎一聲。我低頭一看,怎麼又短了?怎麼長這麼快?
 
再轉頭看看玄關處她的休閒鞋,只少了我半號,她才五年級耶!好像還沒來得及細數日子,本來跟前跟後的孩子,轉眼就長大了。
 
孩子長大了,眼界視野拓寬了,但是,媽媽,也同步成長了嗎?
 
—–
 
她升三年級的那個暑假,我們去日本旅行。在從JR轉換到私鐵的路上,她放不下手邊的小說,邊走邊看。我叫了她好幾次,把書收起來,她依然故我。
 
邊走邊看書其實是危險的事,更不說一直不穩定的光線會對她的視力不好。而轉換鐵道及對路線的陌生感,也使我煩躁。
 
而且當時隨行的還有我的老師,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孩子「一直不聽話」升高了我的焦慮,還是沒耐心的媽媽只想用最快的方式糾正眼裡不對的行為,我揚起了手。
 
老師瞬間插進我跟水果姊中間,終止了差點要發生的錯誤。
 
#著急讓你的善意大打折扣
 
所以當我在諮商心理師胡展誥的新書《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看到這句話時,腦袋有點被重擊,想起那段擦槍走火的教養插曲,也浮起對孩子的歉意。
 
—–
 
書裡舉了許多爸媽與孩子的對話,充滿著著急、武斷、直接定義的話語,埋藏了許多親子衝突的爆點。我其實越看越膽戰心驚:
 
– 你怎麼還在拖拖拉拉?
– 你為什麼穿制服?今天不是穿運動福嗎?
– 動作快一點,牛奶在那裡,不要忘了早餐。
– 到底為什麼老是忘東忘西?你可不可以小心一點啊?
急促的問句,直接譴責的文字,好像成為日常的一部份。孩子還
願意對話時,說句:「我已經在做了,不要再念了。」但當孩子已經大了後,很可能就選擇繃著臉,不再應聲了。
 
反正爸媽沒有想聽,只想說自己想「罵」的。(沒錯,孩子就是這麼看我們的。)
 
父母一定感到很無辜:我只是為他好啊!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內說:「許多親子衝突往往出現在大人想幫助孩子,為孩子伸出援手的時候。」
 
但為什麼我們的好意,孩子經常接收不到呢?
 
原因跟「急」有很大的關係,我們急著教會孩子某些事、急著要孩子認錯、急著要孩子別浪費時間、急著認為遇到問題趕快解決別拖拉….
 
因為我們「急」,所以只看到「如何解決問題」,忽略了關照孩子的感受,也忘了先呵護彼此的關係。
 
整個章節讓我不停的畫線,每一句對我來說都是醍醐灌頂啊!
 
「放慢腳步,提供有品質的陪伴」內還有多道測驗題目,大人可以先檢視一下自己跟孩子或學生互動時習慣採取的方式:
 
例如:看到孩子,就忍不住想要先叮嚀他某件事。
 
又例如:認為當孩子達到某些標準或成就,自己才算是好的父母(或老師)。
 
這些題目,邊做邊給自己很大的警惕。很多時候我們都太急著當好父母,但,慢慢來比較快,才是硬道理。
 
除了這章之外,其他章節如打破慣性框架、撕下對孩子的標籤、怎麼跟孩子好好說話、怎麼陪伴失去目標的孩子、怎麼陪伴孩子學會更愛自己….等,全書以11個精彩的實例與練習,從心理師的專業角度,先鬆綁了我們大人,我們才能去暖化跟孩子的對話與互動。
 
—–
 
五年級的水果姊,有時候沒有小時候這麼多話了,她更多時間處理自己的事情。如果媽媽沒有跟上她的成長,更細膩的讀懂她的內在需求,而又要用過去看重效率的方式與她相處,那親子關係會受到挑戰的。
 
所幸,這本書最後的附錄,竟然貼心了設計了九種情境,十一種句型,共100個可以好好跟孩子開啟對話的句子,真的是寶典啊!太實用了!
 
我想,這100個句子,不但能使用在孩子身上,對於我們所想要提供關係品質的對象身上,也可以拉近距離的。
 
畢竟,不管是孩子,還是我們所想珍惜的人,對方沒有說出口,才是需要更被我們聽懂,真實的心裡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