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身處東北季風的受風面,
想起家鄉時,
覺得它四季如夏。
但在我孩提時的記憶裡,
冬天是個穿衛生衣、衛生褲,寒冷的季節。
每年冬天的某日,
媽媽會說要吃「補冬」,
那是我人生「雞湯」的初始。
我原本以為,
雞湯都會是黑的、滿滿的藥材味,
肉也柴柴的。
偶爾撈到像雞腿或雞脖子那軟嫩的部份,
就可以開心個一天。
不過,
哪個孩子喜歡中藥味的雞湯呢?
至於「補」,那更是跟人生還沒啟動的我沒關係吧?
所以「吃補冬」,
只是應付媽媽的儀式,
反正一年就一天。
18歲離家唸大學,
就再也不曾立冬這日,
吃到媽媽的補冬。
畢業後,南部的同學一一回鄉、
也陸續聽聞高中同學在家鄉做了什麼工作。
而我,
離家很遠,
遠到其實從沒認真想過,
回家。
年復一年,
偶爾想起媽媽的補冬,
竟開始思念,
那中藥入湯,滋補的味道。
回憶裡的一大碗公下肚,
從骨子冒出的暖意,
就算是回憶,
也似乎能抵擋這異鄉的淒風苦雨了。
我跟雙果姊妹宣佈,
今天立冬要補一下,但不是她們喜歡的瓜仔雞湯。
她們跟我小時候一樣,
對黑嘛嘛的、濃郁味道的雞湯,
沒有太大興趣。
但還是意思意思喝了一碗,
嚷著說下次可以煮瓜仔雞湯嗎?
可能今後每一年立冬,
我都會像我的母親那樣,
燉一鍋補冬。
孩子未必愛吃,
但會存在她們的記憶裡。
或許有日,
在遠方的她們,
這記憶能成為一種線索,
在回不了家鄉的時候,
知道自己,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