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20年,再度重看初入職場時所拜讀過的商管類聖經《與成功有約》,赫然發現,它不是一本成功學的書嗎?但我怎麼有種好像在看教養書的感覺!
這使我想起了,現在很多學校在推的「自我領導力」教育,包括國中小、也包括跨領域,將「7個習慣」融入課程當中,讓孩子成為可以解決問題、也終身學習的公民。
原來學校在推的「自我領導力」內的核心概念,就是源自於史蒂芬柯維所提出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主動積極
以終為始
要事第一
雙贏思維
知彼解己
統合綜效
不斷更新
—–
作者史蒂芬柯維很謙遜的認為,這7個原則是自然法則,早就已經存在,他只是把它們彙整起來,做一個統整。
這7個原則,是建立在品德的架構上來談,重點並不是在獲致成功。
這原本是對很多領導者或企業管理者的建議,後來被一位美國教育家桑莫絲校長導入學校課程與教學,慢慢擴散成一種教育理念:
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是一位領導人,也致力讓每一位孩子都可以發揮天賦和潛力。
這本書已經問世超過30年了,那在網路時代,書內的觀念還適用嗎?
其實進入社群時代後,一個能自我管理領導,甚至擴大影響圈的人,更需要具備綜觀全局的能力,以及在人我部分,雙贏思維、知彼解己及統合綜效的習慣,更是關鍵。這其實很符合新課綱的核心素養:互動與共好。
—–
這本全新增訂版的補充,由原作者史蒂芬柯維的孩子西恩柯維來主筆,所以他舉了相當多父親與他的親子互動和教育,更能夠讓父母型的讀者,透過這本書來看7個習慣如何在親子間操練跟進行。
舉例來說,父母如何啟發孩子的動機,包括負起責任和學習。這在書裡有詳細的紀錄父子如何互動,父親如何引導跟授權,以及等待和陪伴。除了細節的描述,對孩子可以如何進行的策略,是相當實用的。
除了硬邦邦的策略和如何檢核外,對於親子間感情的維繫,以及如何跟青春期子女相處,更是有許多著墨。
如果父母給孩子的感受是:「只會要求跟管我」,例如碎念生活習慣、成績作業、有沒有用功讀書等,那親子的情感帳戶很快就會透支。透支了之後,不信任感就會出現,也會慢慢斷了溝通的管道,就更不願意再聽父母更好的建議。
那該怎麼做呢?就是對孩子要多表達一份關懷,也要真誠聆聽孩子的心聲,不要只是傳遞要求跟期待,而把孩子當成真正的人來對待,這樣就能厚實彼此的情感帳戶。
在親子的情感帳戶裡,該存入什麼呢?柯維有六大建議:
瞭解孩子
注意小節
信守承諾
闡明期望
誠懇正直
勇於道歉
看看,這對父母來說是不是很棒的提醒?
—–
7個習慣中,我特別喜歡第4個:雙贏思維。
未來的社會,是協作共好的社會、是打團體仗的社會。孩子如果要邁向成功,那與他人雙贏的思維一定要有,這也同步影響了孩子的人際觀與成熟度。唯有利人利己,任務才能夠圓滿達成,與他人也才能發展出高度信任的關係。
這30週年的增訂版,還有一本小別冊,真的是很棒的設計,讓人隨手一翻,就可以找到在不同的7個習慣下,如何反問自己、自省、和可以怎麼做。每一個反問下,還有一句史蒂芬柯維的金句,往往有醍醐灌頂的效果。
重讀全新增訂版後,看這本書的眼光全然改變了。因為大量的舉例讓7個習慣在親子教養上的實踐顯得可能,放回家裡來實踐,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可以領導管理自己的人,具備誠實正直的品德,這是所有能力的基礎,也是所有父母的教養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