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斷捨離

這兩天最棒的國民素養表現,就是會考生以外的人,在家裡宅好宅滿,非必要不要外出,也無須囤積物資。
 
既然外面世界這麼紛亂,那麼,帶著孩子進行家裡的斷捨離,不但是很好的居家活動,也順便心靈打掃一番。
 
雙果爸爸在書房清出了很多3C的空殼跟好多活動贈送的包包袋子,丟。我清出了很多不會再看的書,打包準備給朋友。也清出了很多不會再穿的衣服,整理整理準備送去舊衣回收。
 
兩個孩子清出了好多小玩具、文具、各種畫紙配件,跟以前小時候的作品,該丟的丟,捨不得丟的收納好。
 
頓時間,家裡好像清爽了不少。
 
—–
 
從孩子「丟」東西,就可看出個性完全不一樣。水果姐一向惜物,從小玩具教具都能一套套收整得很好。所以叫她丟東西很捨不得,那就請她整理一下送給以前保母家的小妹妹,她就很樂意分享。
 
至於可樂果妹妹,一向跳脫活潑,東西永遠不會都在同一處,從小就是這邊一枝畫筆那邊一罐黏土,到處都是她散落的東西,所以丟起不再用的東西毫不手軟。
 
但不管個性如何,我給她們的觀點是:
 
1、還要用嗎?那就收好。不要用了,但還沒壞的東西,可以整理好送人。
 
2、如果是屬於紀念類的東西,有想留嗎?那也是收好。否則,就準備清走。
 
3、因為家裡的空間就這麼大,如果堆積一堆已經不再需要、或不再喜歡、不再使用的物品,那就沒有辦法把空間清出來,擺放現在及未來,我們更需要、更喜歡、更需要使用的東西了。
 
水果姐比較大了,可以談一點深入的話題。我問她除了實體可見的物品,這一次的考試經驗,有覺得自己需要斷捨離什麼嗎?
 
她也自承這次表現不夠理想,是因為自己心態上有點散漫,以及過度拖延對於數學的準備。那麼,「散漫」跟「拖延」,就是需要打包丟掉的壞習慣,也是之後的準備考試時,需要避免的。
 
—–
 
其實何止孩子?大人如我們,也有自己該斷捨離的功課。那可能是一種固定的模式、一份習慣的愛、或一種慣常的習性。我們可能都有固定思維,怎麼看待自己、怎麼看待他人;怎麼跟自我對話、怎麼與他人應答。但是,習慣不代表正確。
 
所以需要找一個隱形的箱子,把那些失敗、挫折、悔恨,好好裝好,膠帶也緊緊的捆著。然後告訴自己,石頭往後丟,路往前走,要讓不夠好的自己與那些,都斷捨離,成為過去。
 
如同居家,斷捨離之後換來的是清爽;心裡斷捨離之後,希望能換來一片輕鬆。蟬要脫殼,才能進化到美麗的新生。孩子需要進化、大人如我們,也是。
 
希望與這實體與心裡斷捨離同時進行的,是臺灣人素養的彰顯。今日流傳在網路上空蕩蕩的街景,預告臺灣人的抗疫值得期待成功,這種自制,其實就是高度的進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