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下焦慮,該如何帶孩子視危機為學習?

睡前親親時光,水果姐請我借她小灰袋(一個誠品手提袋的暱稱),她說老師說隨時都有可能會停課,所以要求他們假日前把國英數社自所有課本帶回家。
 
宜蘭有學校停課、桃園也有學校停課,接下來還有哪個縣市會有學校停課,這一兩天全臺灣的教育局處都在挫著等。在停課之前,全校消毒少不了,口罩更是要戴好戴滿。
 
就算先不談停課,畢業旅行取消、畢業典禮建議延後,有的縣市連國語文競賽都延後,全中運也延後,一堆活動跟賽事都延後。
 
線上教學要隨時啟動,學校停課補課計畫也要預備….還有一個本週上場的國中教育會考,攸關全國這麼多考生,再加上今天的全臺大停電,全部的事在三天之內發生,就好像壓力鍋快要炸開,沸騰的水滾個不停。
 
非常焦慮。
 
但是,之所以焦慮很可能是其實我們都放鬆了。
 
臺灣相對安全,國旅也興旺起來,到哪都是人。2020年舉世多少地區全面停課、封城,那也不是我們有過的經驗。
 
焦慮,只是我們在很短時間內,面對生活強烈反差產生的不適感,但它一來無助心情,二來無助防疫,不如趕快轉念,在這不得不面對的危機上,和孩子一起學習,怎麼找到意義或轉機。
 
其實更重要的是,也讓孩子看看,父母是怎麼對面/迎接,其實不喜歡,但不得不接受的事物。以及在這個歷程中,讓自己收穫了些什麼。
 
父母讓孩子看到什麼,孩子的心裡就種下什麼。父母每天抱怨天道世道,孩子也不會樂觀面對他的世界;父母在無奈的防疫生活中找到價值,孩子自然也會學習在很多他不喜歡的事上,找尋意義。
 
—–
 
所以,先從這幾點下手吧
 
✳️1、好好的防疫,做能做的事:
口罩正確戴好、洗手確實仔細,睡飽吃好多曬太陽,保持好的抵抗力。如果學校有哪些防疫相關規定,例如出門前在家量好體溫寫在聯絡簿上,即使是瑣事,也請多加配合。我們跟孩子一起有耐心來處理這些事。
 
✳️2、恢復線上學習的手感與素養:
硬體的操作、軟體的使用、網路禮儀的遵守,這些能力或認知不該只存留在電腦課和社會課,實地演練吧。去年全球只有6個地區沒有停課,所以我們的孩子對線上學習的熟悉和吸收度,是比較弱的。如果學校要做線上演練,就踏實的做吧。或者趁這個機會,也安排孩子開始習慣線上學習/練習的模式。教育部有一個「停課不停學」的網站,裡面有許多好資源。
 
✳️3、討論如何為自己「更負責」
比為課業負責更重要的事,是為自己的身體與安全負責。利用這機會跟孩子聊聊:「防疫視同作戰,你也是戰場上的一份子喔,要如何全身而退,你可以為自己做到什麼?」讓孩子在不管是防疫,還是自我照護上,都有自覺與任務感,這是大家「一起的事」,不是只有「爸媽的事」或「老師的事」。
 
✳️4、更多的閱讀
旅行,是疫情下最大的犧牲。過去一段時間尚可寄託島內旅行,現在大概也沒有了。但窩在家裡請別成了3C的奴隸,這個父母一定要先示範給孩子看。關掉追劇的載具,放下一直黏著的手機,回到更早之前的純樸,拿一本書,靜心的讀吧!父母讀,孩子才會跟著讀。在這麼忙亂且訊息淺碟的時代,能好好讀一本書、親子共讀一本書,是疫情帶來意外的收穫。
 
✳️5、更多的親子時光
既然哪裡都不要亂跑了,那在家裡一起料理、打掃、下棋、桌遊、畫畫、做美勞、或更多抱抱與談話吧!運作正常的生活,我們會有交際跟朋友圈,難免會有很多應酬、往來跟互動。嚴峻的防疫時光,這些都少了。換來的時間,就留給家人吧!打給老家的父母關懷一下、讓孩子跟爺爺奶奶聊天一下,我們也多跟孩子一起做些什麼。因為當世界轉回「正常」,家庭時間就可能不會像現在這麼多了。
 
—–
 
是啊,疫情很討厭、疫苗打不到/不敢打的新聞很討厭、到底要不要搶購跟囤積物資的考量很討厭、很多活動都受限很討厭,一切都討厭極了。
 
但是,就是這麼束縛跟綁手綁腳,我們才要跟孩子一起來尋找,討厭背面的那個意義光芒,是什麼。
 
為困難跟不喜歡的事賦予意義,看它正向的那一面,然後從中獲得一丁點的溫暖、成長、價值,是很好的親子間共同生命經驗。
 
或許等到我們垂垂老矣,孩子回憶及言談中,是在這破碎的2020、2021之際,我們陪伴他們,做了哪些事;而他們從我們身上,得到了哪些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