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晚洗過澡,準備上床看書,卻撇見床側貼了一張紙條。
我匆匆過去水果姐的房間,摸黑中俯身抱著還沒睡著的她:「媽媽看到紙條了,沒事,不用道歉,之後多細心一點,補充記得讀就好。」
她笑了笑,還好,她並沒有躲在棉被裡偷哭,所以我繼續說著:「這紙條媽媽很意外,我也很愛妳。」
那個晚上,我在幫她平時考簽名時,念了她一下。粗心錯的啦、造句題目也會抄錯的啦、字體不夠端正被扣分的啦….這些小錯誤,老師的小孩也跟一般的孩子無異,該放空渙散的,一樣都不少。
我並沒有很兇,邊念邊確認她確實都會了,請她去好好訂正,就去忙我的事了。沒料到她在睡前,貼了張紙條給我。
看到紙條的瞬間,心想一定要第一時間抱著她,我想要在她鼓起勇氣為考不好道歉(雖然我並沒有生氣,這是她的考試,她能自我負責就好),以及表達對我的愛時,讓她知道她被接住了。
重點是,孩子的「自覺」是份珍貴的反應,她願意對我展示,我想表示珍惜,並在這個基礎上延續她對於學習的信心。
—–
積極心理學裡倡導的,是一個人的內在動機以及正向經驗。
孩子的學習若有自我內在動機,他認為學習是好玩的、可挑戰的、能克服跟跨越的、能獲得成就感的,他就會比較願意去嘗試、去努力,也更容易得到正向經驗。
引導孩子對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是一條清楚的線。爸媽師長可以陪伴或提供策略與建議,但孩子終究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
有一種家長對老師或安親班期待很高,送去了學校老師要教好、安親班付錢了功課要hold好。家長找教育夥伴或資源無可厚非,但養育我們的孩子成為「為自己負責」的人,則是父母該盡的義務。
水果姐也會說什麼地方老師沒教到、課本沒說清楚….卸責多少是人性的弱點。但我會跟她談:「在抱怨之前,妳可以盡力的表現在哪裡?」
很多題目本來就不會照課本的句子一字不漏的出啊,課本沒寫到但又出,這很正常好不好,這就是在測驗思考、統整、推論、或歸納呀…嫌課本說不清楚太過簡單,自己又想得不夠具體完整,那有一種東西叫自修、或評量,上面提供了一些整理和補充,看過了嗎?
這並不是鼓勵填鴨,而是讓孩子知道,在抱怨這個那個前,檢視一下自己做了什麼?自己夠細心了嗎?
如果想考好,應該會去想想辦法,找尋手邊有的資源。內在動機會促使一個人,想盡辦法克服困難,而不是推責於人。
—–
親親她,輕輕帶上門,我回到她書桌前翻翻她的錯誤筆記跟自修評量。嗯,看來有讀過的痕跡了,在考不好之後有自覺自己該多讀一點,這也是一種收穫。
「考不好」是一個結果,父母唸一下難免(但別超過三句,也別脫口而出無意義又傷孩子自尊的字眼)。但要讓每一次的失利都有意義,父母該做的應該是:
1、接納結果(就考差了,但知道錯哪裡比看失分更重要)
2、分析結果(為什麼錯?哪種粗心?哪種不會?課本上怎麼寫?考試的當下又是怎麼想?哪裡思考打結?哪裡觀念不清?)
3、針對為什麼會產出這個結果給出相應的建議
4、指導如何訂正(建議有固定的本子,孩子也可以累積自己的訂正歷程)
5、回饋跟信心增強(做以上四點都是為了下一次考試表現更好,但終極目標其實是讓父母早點放手,孩子能完全的為自己學習負責)。
最終,要回到呵護孩子的內在動機這件事上。打擊信心或不可跨越的挫折不會讓他有自覺,但在愛跟安全感的環境裡,相信自己可能可以做得到,這比較容易產生。
所以,我們可以嚴格的指導、嚴肅的要求,但要小心自身情緒的滿溢。
而當孩子有一丁點表現出他為自己的表現不夠理想有遺憾,或想更努力的意圖時,一定要記得即時肯定他(這樣想),給他做得到的策略、清楚的指示(可以視狀況簡化),並試著讓他有成功的經驗。
在一次次這樣的經驗中,為自我學習負起責任,然後知道該怎麼努力以達到想要的目標,學習的信心就會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