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好訂正比寫更多考卷更重要?

這幾天在網路上看到有家長在抱怨孩子的訂正太多,以致於不能下課,整個下課都在訂正訂正訂正….。
 
這讓我回想起以前的導師生活,「抓」小孩來把他所不會的、不熟悉的、錯誤的,好好的訂正,那可是一個一線老師的日常。
 
為什麼老師都這麼喜歡小孩訂正呢?透過下一場練習再瞭解、修正錯誤,不是也可以嗎?
 
除了矯枉過正的「處罰式」訂正我覺得不適合,例如一個錯字寫30遍的那種、或一個計算粗心但卻同樣的算式抄上個N遍那種之外,我認為在「國小階段」的訂正,能整理、思考、重新演練一遍自己的錯誤,是有意義的。
 
—–
 
如果「訂正」為了理解,這真有必要。但重點是弄懂當時為什麼錯,以及是否可以在此基礎上能應付不同的變化。
 
寫錯字,來重新認識一下字的源由、變化、字的六書意義(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若有需要,再寫個3遍留下印象。
 
不會造句,需要的不是死記標準答案抄個十遍,而是讓孩子能理解詞句的意思,自己造個三句。
 
對課文意思不懂,考卷題目背熟也沒用,而是拿出課本,把課本脈絡再跟孩子理解耙梳一遍。
 
數學題目看不懂,要破解的是敘述文句、線索、埋下的陷阱、想讓孩子回答的重點…大人也要有能力,在同樣的題型下,稍加變化給孩子去思考。或者,請孩子稍加變化題型考考自己。
 
社會/自然搞不清楚,亂猜一通。若訂正只在抄寫題目跟答案本身,那最多也只有保證下次遇到「一模一樣」的題目會寫,如果換了個敘述呢?重點不應該是重回課本,弄懂那個章節到底在講什麼嗎?
 
但是,一個老師面對班上這麼多學生,真的不能期待老師客製化處理每個孩子不同的學習弱點。一個盡責的老師,他的基本盤就是顧好「粗心式」或「認知式」的錯誤,讓孩子下次面對「相似度很高」的題目,可以不要再錯。
 
再更用心一點的老師,他得優先照顧落後比較多的孩子,先把「更大的洞」補起來,不見得再有時間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需求。
 
所以,訂正這件事,跟它背後象徵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小迷失,家長肩負起來,效果會更快。學校老師,就讓他去盯整體式的錯誤吧。
 
—–
 
訂正之所以重要,不是眼前的「那一題」,而是從錯誤去檢視孩子在這個段落,偏弱或不理解的地方是什麼?
 
我很重視孩子的訂正,但我會先觀察是錯什麼?以數學而論,明顯是粗心的話,瞪個兩眼,她自己會抓抓頭不好意思的笑笑。看起來不是粗心而是概念不清的話,我會請孩子說給我聽,這一聽就大概知道她是否具有正確的觀念。
 
社會與自然,我會要求她先複習過那章節,才能開始寫練習卷。孩子老是想著趕快把該寫的寫完交差,模模糊糊的作答也沒關係。
 
不建議這樣,因為模糊的作答,猜對猜錯那根本都是僥倖。
 
我會要求她先把該讀的讀完,該整理的表格整理完,再去做後面的練習。練習,只是在讀懂後加以測驗一下。真正重要的,是前面的吸收。
 
我不會排斥練習,但也不需要過度「填鴨」,適量就可以了。
 
但因為適量,所以「好好訂正」抓出還不清楚的部分,比一直狂寫狂練更重要。不需要讓孩子在心裡堆積很多不清楚的陰影,卻用大量的練習厚植他猜題的能力。
 
我給孩子的觀念是:「練習不需要應付跟交差,練習的意義是從中找出還沒讀到,或不清楚的部分。」
 
—–
 
這張圖片是水果姐在寫她的錯誤筆記,現在她的錯誤筆記我已經不太看了,她有她紀錄的方式。(我只有開玩笑跟她說:不要哪一天媽媽心血來潮翻一下,妳的字亂到讓我嚇到後退三步。)
 
孩子能紀錄她的學習錯誤,寫下的時候確定自己是清楚的,考前再給自己回憶一下,她為自己負責,不需要應付媽媽,因為學習不是媽媽的。
 
但並不是「別人的孩子永遠不讓人失望」,這一路也是鼓勵、提醒、半要求起來的。但真正成為動力的,是孩子看到「訂正」:「這樣做有效,不但我比較安心,而且真的會進步。」
 
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的動力,就讓他看到努力的效果。
 
從訂正到進步的這一段路,看似鄰近實際迢迢,但能呵護孩子的內在動力,除了可遇不可求的命中注定好老師外,就真的只有父母/家長可以依靠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