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閱讀寫作,或者讀書技巧(做筆記、防粗心之類),我就真的比較不擅長英文。過去的讀書經驗,在讀寫方面可能好一點,但聽說就真的弱了。
但因為身處教育圈,知道未來世界裡,具備英語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從水果姐很小開始,就一期一期讓她去知名連鎖英語補習班,「玩」英文。
那時候花超多錢的,但才五歲還很可愛的小水果卻跟我說:「我不喜歡英文。」
我大驚,都已經沒壓力的玩跟唱歌了,也沒什麼進度壓力,還有一中一外師,不是應該在自然環境下接受薰陶嗎?為什麼還會討厭英文呢?
小水果跟我說:「因為我還沒有準備好就上課了,我都回答不出來。」
這個是爸爸媽媽的錯,因為大人的思維裡孩子就是去玩,很輕鬆的。殊不知就算是玩,孩子也希望大人陪他先有練習,不是每次都一張白紙去上課。
—–
等到上了國小,本市從小一就有英文課,學校對低年級也沒什麼特別的進度跟要求。對水果來說,「英語」就是一門學科,需要面對,但沒有動力。
升上三年級,狀況更糟。
學校英文老師對單字句型相當重視,口音表達也非常看重,水果姐最大的挫折就是在聯絡簿上被蓋章:「今天口說未通過」。
為此我會責備她練習不夠多,但她其實已經天天聽英語課本CD,也跟著練習。爸媽無法糾正跟改善她的音調,除了陪她一起練,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忙。
她對英語的胃口每下愈況,而我發現直接面對問題,常是親子衝突的開始,因為她沒有想表現不好或不認真,但最難的就是卡在這裡,她用已知的方式努力,也達不到老師的標準。
—–
這些狀況我很憂心,因為水果姐對英文的感覺是「怕」的。
那種怕我能理解,並不是考得很差或無法應付,而是一種無力感,無法透過努力而能駕馭及自在的感受。
所以,比起老師所設的標準,我更看重的,是她怎麼看待英文,以及是否具備挑戰的勇氣。
那就嘗試「繞著彎走」吧!
不要直接談「學校的學習表現」,也不要把英文當「學科」來面對,就把它視為一個生活工具,融入在應用、活動、遊戲、互動裡。
所以英文也不好的媽媽,開始強迫自己,更常讓英文出現,盡量讓它在生活裡,以各式各樣的型態,更頻繁的出現(就是鄉村包圍城市的概念,滲透於無形啦)。
1、持續練耳朵
每日的英語課本CD還是持續,就算隔天沒有英文課,還是要求放半小時。我給水果姐的理由是:妹妹也可以聽啊!
姊妹兩有沒有真的聽不知道,總之家裡就是習慣每晚有一段間放英文CD。
2、找朋友資源
有好朋友就是英文老師,趕快跟她求救,請她陪玩幾個可愛的桌遊。
朋友問我我不會教什麼(她來協助媽媽我不會的部分)
我說我對自然發音不熟,她就帶玩發音的遊戲,順便還推薦了自然發音的遊戲APP。
3、媽媽每天陪抄/背兩個單字/例句
我找了一個可愛的(付費)app,中小學生必備1200單字那種,有分各類主題。我問她想挑哪一個,她選了「食物」。我就買了一本超貴的Moleskine隨身日記本給她,每天抄兩個單字跟例句給她。
這部分就每天花一點點時間「跟她」一起背,有些例句的文法超越她現在會的,就還會補充說明,但沒有強制硬記。就盡量講,讓她有接觸就好。
—–本文太長,分上下兩篇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