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普世經驗,第一個小孩照書養,第二個小孩照豬養。明明就也是生命裡最愛的瑰寶,但「用心」的程度,就是跟老大不太一樣。
對待老大,讀遍各家所言,就是想找一個最適切的理論,求一個「健康成長」;對待老二之後的,好像有吃有睡一切平安會長大就好了。
面對雙果姊妹,我也是很「偏心」,姊姊的成長紀錄,在當時的痞客邦,一篇又一篇,鉅細靡遺。妹妹的,兩年三篇,其中兩篇還是她過生日才寫,我自己都替自己的偏心感到抱歉了。
這種媽媽好像為她少做很多事的罪惡感,在她的貼心與可愛面前,更加覺得應該應該要求自己,花時間關注與陪伴。
—–
前兩天可樂果妹腸胃炎,第一晚是吐了又吐,第二晚是拉了一地。兩個晚上,她都想趕快跑進廁所,但總是在門口就來不及。
那兩晚,我幫她整理時,她一臉抱歉的說著媽媽對不起對不起….。但我完全沒有責備,也很溫柔的處理。我知道,她是想表達:「對不起,我給媽媽添麻煩。」
這個生病但又貼心的小孩,我感到非常心疼。
今晚,我跟她說有阿姨會送她三本繪本,她到時候讀完可以跟媽媽分享,若是願意口述發表心得文的話,媽媽可以考慮給她稿費,就跟姊姊一樣。
自帶搞笑系統的她,竟然對我擺擺手:「不了不了,我沒有想分享,我只想高枕無憂的過日子!」
我大笑的反問:「妳知道高枕無憂是什麼意思嗎?」
她說:「把枕頭墊高一點,開心的,無憂無慮的睡覺。我這樣就夠了,不用看書啦!」繼續可愛的對我擺擺手。
我笑到停不下來,旁邊的爸爸早已司空見慣她的無釐頭,而姊姊好氣又好笑的搖搖頭。
這些日常點滴,如果沒有記下來,很快就忘了;假以時日再回憶孩子的幼時,就少了很多可愛的片段。
—–
我知道不是每位家長都喜歡寫作,但紀錄孩子的點滴,其實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
社群媒體也很多,也可以設不公開,或僅限哪些人閱覽。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留下他的照片與童言童語,影像、文字、照片、語音,都可以。
孩子大了後,讓孩子也加入創作,或者親子共創某些可以一起書寫的主題。類似小時候我們與好朋友的「交換日記」,和孩子在更多元媒體上的「交換日記」,既延續一直以來的紀錄,也讓親子間多很多親暱的話題。
雖然有時候也會是甜蜜的負擔就是了,就像水果姐交心得給我後,就會一直催我:「媽咪的週五好書夜什麼時候要寫?」
但是,父母慢一點、笨一點,或許有時候是,更為從容,也更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