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一個重要的好處,就是透過他人文字所塑造出來的情境,在我們時空及能力未到時,得以感受到此刻為止不曾有過的經驗。
《國語日報》兒童版每天都有全國各地小朋友的投稿,裡面多的是生花妙筆寫下來的各自生活的趣味。但沒有特別留意,看著讀著,也就這樣過去了。
我拿著一疊小朋友的投稿,跟水果姐說:「這裡有好多小朋友的佳作,看題目跟看看文章內容,裡面有妳讀完後也想體驗的嗎?妳能不能挑個五篇跟媽咪分享?」
再補一句:「這樣以後如果有機會,我跟爸爸也可以帶妳去體驗看看。」希望增加一點誘因,畢竟沒說出來的要求「多思考」,是比較累的事嘛!
當然《國語日報》是很豐富的文本,它也有很多版面都有各自的價值,但暫時還在兒童版流連,加以安排這樣的訓練,有三個原因:
1、不要只是「看」人家的佳作,希望透過不同的「梗」,讓孩子思考,也訓練孩子提出選不選的理由,和自己的觀點。
2、用「選出你喜歡的文章」顯得有點空泛,限縮主題,讓孩子的閱讀更聚焦。
3、擴大視野,而且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小學生,很多年紀還比她低,說服力很高。什麼樣的說服力呢?體驗過還能呈現出好讀的文字,看看有這麼多小朋友,把自己的生命經驗寫出來。
—–
交代完任務,過兩天她挑了五篇剪報給我:
1、陪媽媽外送美食
2、化身小橘農
3、美術館解說員
4、甜蜜蜜做黑糖
5、雲海大飯店
「媽咪,我選了這五篇,不過我還有淘汰一些。」
「是嗎?我可以看一下妳淘汰的文章嗎?以及妳為什麼淘汰呀?」對於不被她青睞的,我竟然也這麼感興趣!(既然她都主動告知「挑選的過程」,媽媽當然要表示一下關心)
她一一點數沒被選中的那幾篇:
「像這篇《手做湯圓幸福味》,跟我選的黑糖那篇很像,都是我愛的做料理。但這篇寫比較多家人間的互動,以及吃起來的感覺,前一篇在過程中寫比較多,我比較喜歡。」
「像這篇《愛心大姊姊》,是寫得很好很溫馨,但我也在學校幫忙過低年級的小朋友,所以不算是我特別想體驗的事。」
「像這篇《夜訪潮間帶》,是晚上到海邊去探險,看起來是蠻有趣的,不過我想我可能會有點害怕。」
「如果媽媽妳說選四篇,我會淘汰《陪媽媽外送美食》這一篇。」
「為什麼?我覺得這篇很特別呀!」(我心裡有點吃驚,陪媽媽一起擔任美食外送者,這應該不常見才是。)
「因為他寫了比較多是不同客人跟媽媽的應對,有的不禮貌但有的很客氣,感覺觀點著重在寫遇到什麼樣的客人。」水果姐說。
「所以,妳覺得這樣(跟不認識的人)的體驗,妳比較不感興趣?」
「大概吧,我覺得要一一去接觸不認識的人,真的還蠻困難的。」
原來如此。
但我開心水果姐跟我談的這些,知道人家的困難,才能體會一切的不容易。
—–
那這些喜歡的呢?為什麼?如果妳要分享給班上的同學,妳會怎麼說呢?
以下為水果姐說:
「這5篇文章中,你最喜歡哪一篇呢?
我最喜歡的是「甜蜜蜜做黑糖」,作者在文章中敘述做黑糖的順序,寫的好詳細,並且還透露一些內行人才知道的事情,可以讓讀者了解做黑糖的秘密。我喜歡當小廚師,這類的體驗我非常感興趣。
另外,你有沒有發現什麼?沒錯,這5篇文章的作者,都在「體驗」、「挑戰」,或者是「嘗試」喔!不管是當外送員、農夫、解說員、飯店服務員、黑糖生產者⋯⋯等等。這些都是我沒做過的事,我覺得很新鮮有趣,原來不同的工作也有著不同的辛苦呢!
你也有喜歡的職業嗎?你的夢想是什麼呢?試著在報紙上找出它們的蹤影,貼到你的剪貼簿上吧,加油!」
—–
我並沒有讓她「讀報後寫心得」,限制主題的討論,對孩子來說更容易些。
而且父母沒有任何評價,對於她所選擇,跟不選擇的,只要有原因,都值得被肯定「願意表達」。
所以,不需要急著讓孩子讀後寫什麼,連畫線佳句都不用。用簡單的題目(主題),小範圍的讓孩子說說為什麼、怎麼選、怎麼不選、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願意讀、願意聊,接受他的原因,在過程中讓孩子會分類、會篩選、會排序,這個才是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