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選書.2》眼見的形體,是很好的親子話題

睡前,隨意翻閱打算要給水果姐看的書:《賴爸爸的數學實驗-15堂趣味幾何課》,一看不得了,這不是給像她這樣中年級孩子看的書呀(雖然書的封面很可愛)!
 
我微微的出了一身冷汗,因為孩子看不懂不打緊,打壞數學胃口那可就茲事體大。
 
但這卻是一本很適合給小學生家長看的書,看了之後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好多話題跟孩子聊。
 
例如:
路上的人孔蓋為什麼是圓的?
蛋糕怎麼切最完美?
為什麼畫直線但卻可以畫成一朵花?
買哪種甜甜圈最划算?
卡通影片在手機、平板或電視上為什麼都不會變形?……
 
書上有15個討論題目,像上面我舉例的那些。都蠻符合孩子的生活經驗,這時候就不是討論可怕的「數學」,而是親子對談一個「生活」話題。
 
數學確實存在於生活中,解數學式不如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更符合素養精神呢!
 
—–
 
我很喜歡作者在當中分享的一篇文章,那裡面寫到他過去資優班的數學課經驗。在作者的記憶當中,他的資優班數學課並不是超前進度,也不是背誦高深公式,而是靜靜的獨立思考。
 
他第一次拿到老師給的題目卷,心想太難了耗了三個小時並不真的嘗試去解題,還無聊到在紙上畫擦畫,心想:「反正老師會給答案!」。
 
連耗了三堂數學課,連發呆都覺得無聊時,才願意靜下心來,好好的讀題目,試著抽絲剝繭,運用已會的數學能力跟知識,來解決眼前的題目。
 
接下來的數學課都是這樣,但他卻練就了沉澱的心,專心思考,並不停問自己哪裡不懂?去哪裡找線索推敲答案?如何利用已知建構答題基礎?怎麼把困難的題目拆成簡單的幾個部分?
 
他認為,這是小時候的數學課帶給他最棒的體驗,也就是紮實的學習怎麼思考的歷程。
 
這一篇讓我非常觸動,現在的教育要給孩子的知識真的太多了,多到老師趕進度、趕練習、趕精熟,而似乎沒有時間也沒有多餘的設計,讓孩子知道如何思考、如何反問自己、如何拆解細分、如何建構已知…。
 
這實在不能責怪學校老師,因為當他進度沒有教完,一來他可能無法過不了自己這關,二來他大概等著被家長投書。
 
所以,「教孩子如何思考的步驟」,這份工作,爸媽在家庭,就自己領了吧!更何況,一對一的討論跟引導,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教育,吸收效果會是最明顯的。
 
這本書不但封面可愛,幾乎每頁都有插圖,每單元前還有一頁的漫畫,非常生動有趣,真的很容易就會被當成「兒童讀物」。
 
而且最棒的是,在數學實驗的部分,還會畫出來,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爸媽數學也苦手的話(例如我),照著做就可以了。
 
—-
 
關於素養,我認為父母應該先建立一個觀念:
請拋開只對分數表現的全然關注,而是更為著重日常感受與問題解決。孩子讀書讀到「無感」那是最遺憾的一件事,不懂欣賞世間讀書考試外很棒體驗的,也非常可惜。
 
學習的成效跟自信當然很重要,但也請不要把家庭話題侷限在功課、成績、分數、同儕相處、學校表現等上面。但能「談點別的話題前」,爸媽除了在自己的專業上,也可以多讓自己補充跟孩子學科相關的知識或教法(引導),這一定會是親子間,甜美的話題。
 
類似這本書,在幾何方面,可以幫助家長的一本數學讀物。單元也跟生活緊緊的結合,非常適合父母在閱讀及吸收後,再依孩子的程度,轉成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如果年紀未到,也沒必要要全懂)。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喜歡思考的,就像每個幼兒都超喜歡發問,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孩子長大後累了,以及發現不用思考也能得到答案(大人等不及給的答案或直接翻到解答),所以漸漸的也不想想了。
 
陪孩子一起想跟一起聊,或者帶著他實務操作,這絕對是,忙碌的父母所能給的最大的禮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