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顧問如何看臺灣學生的挑戰

上週聽了一場演講,講者是雙橡海外教育(Twin Oaks)創辦人林竹芸,她也是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管理碩士跟親子天下駐外記者。
 
她有在芬蘭跟美國讀書的經驗,也很清楚兩個地方的教育重點與走向,再加以後來在全球知名的BCG管理諮詢公司任職,看的是世界最頂尖的思維與議題。
 
所以由她從芬蘭跟美國的教育觀點,來看臺灣學生的挑戰,我覺得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大家都知道,臺灣的教育規劃、政策、學制,受美國影響很大。而近年來芬蘭教育的成功,在各國際考試上芬蘭成績有目共睹,媒體的報導也從沒停過。
 
芬蘭重視「現象式學習」,芬蘭的老師在規劃課程時,所思考的重點是:「這是真實情境嗎?」對芬蘭的老師而言,在孩子在「真實會發生的問題裡學到新東西」,那才是教育的價值。
 
在芬蘭的教育觀下,臺灣學生的挑戰:
一、自我表達能力
二、從無到有的發想能力
三、專案研究能力
 
美國重視「專案式學習」,「動手作」及「產出的歷程」,才是最可貴的,因為人生就像是一系列的「專案」,這需要各種跨域能力來處理。
 
從美國教育觀點來看,臺灣學生的挑戰:
一、無前例的創新
二、挑戰現狀的大膽思考
三、有規劃的高生產力做事習慣
 
綜合以上論點,我們的孩子所需要的,是創意思維、專案規劃執行、表達力。
 
這完全切近新課綱的核心素養:
一、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三、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要應付這些從世界觀點看臺灣學生的挑戰,我的建議是:
一、大量閱讀(多文本、長文本)
二、多樣接觸(跨領域、統整)
三、邏輯性系統性做事(系統化)
四、練習說跟寫(寫作力很重要)
 
當然每一條建議背後都有很多苦工要下,但在這個粉專,我們可以有交流、有討論,這些議題也會是我未來分享的重點。
 
其實我們的孩子,肩上的挑戰很重。過去可能30年一個世代,一次產業的輪換。未來可能10年、甚至5年,就是一次世代交替。
 
資訊太多太快(真偽如何分辨顯得困難),知識迭代太快,沒有自學力、無法系統思考,或者表達不出來,就會難以適應於未來社會。
 
趁著孩子還小,還有餘裕的時候,不用讓他一直填鴨背誦啦,讓他有閱讀胃口、有解析能力、能判斷也能提出自己觀點,比較重要。而這些,都是在家庭內,就可以做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