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晚餐,窩到床上裹著棉被準備寫點什麼,留下雙果姊妹在外整理一大堆的幼兒樂高。
我稍早跟她們說:「樂高不玩了,送去給盼盼(以前待的保母阿嬤家的小朋友)妹妹好不好?」
她們說好後,水果姐開始指揮調度可樂果妹:
都先搬出來、檢查箱子裡的東西、不是樂高的配件挑出來。
以及不忘對妹妹說出非常撫慰人心的一句話:「妳先做一遍篩選,別擔心啦,等一下姊姊會再檢查一遍。」
很不錯呀,指令清楚,但不忘給「部屬」一個安心的保證。
我轉身進房,但被窩太溫暖不小心睡著,醒來後賴上多了幾張照片和兩則訊息:「我們搞定了,也都裝進大袋子裡了。」
我細細一看,沒想到分門別類分的這麼好,大積木、人、動植物、及房舍的各種配件。
連忙第一時間找她過來抱抱親一個,明白的肯定她:
一、把妹妹帶領得很好,有具體的指示、陪伴,以及最後的確認。
二、將物品分類收存,這是歸納能力的展現。
三、最細心的是還有留下標籤,這樣讓人一目了然。
——
「系統性」的教育,這個在學校並沒有一堂課專門教這個,但它卻能夠在家庭中,一點一滴的學習。
能系統的整理生活中的小事,那代表先有邏輯的思考跟後設認知,能理性的先在大腦中將事情分類、也能預期進行的步驟、這對之後更深的學習、專題、團隊合作,一定有正面的影響。
其實系統性思考的訓練,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以前寫過一篇整理考卷(網址在這裡),建立起這樣的習慣,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安心的秩序感。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秩序」,有秩序代表有固定的節奏,也代表學習跟生活的穩定。但是,「有秩序感」,則是需要引導跟練習。
東西的定位(歸位)是一種秩序、日常生活裡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是一種秩序、跟人互動應答的禮節跟邏輯,也是一種秩序。
而這些,都是家庭內,潛移默化中,孩子看著父母在學習的。
—–
我問水果姐:「妳怎麼把妹妹帶著這麼好?」(刻意誇張她的「好姊姊」形象)
她甜甜一笑:有嗎?
「有啊,妳讓她學到了東西清點跟分類,她一定也看著妳寫標籤紙更清楚吧?真是了不起!」
「因為這樣比較清楚,知道內容是什麼,就像媽媽幫我們帶便當時也會在上面貼名字,才不會吃錯。」
哈哈哈,竟然是從這裡學來的!
所以,別小看孩子觀察與模仿的能力。但當孩子做到做好時,請不吝惜的「針對事情」大力誇讚他;孩子會知道,這樣的做事方式,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