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才是孩子最佳的世界窗口

我在今年年初,曾針對2019年年底公布的2018年PISA考試結果之一:「臺灣學生非常害怕失敗」,寫了一篇(網址在連結處)。那篇在談臺灣學生的考試表現優異,但卻是全球最怕失敗的一群學生。

(複習一下PISA是什麼?
PISA是「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的簡稱,每三年一次針對各國 15 歲學生施測數學、科學、閱讀三科,臺灣在2006年開始參與這個全球性的測驗。)

這幾天,2018年PISA測驗又公布了另一項數據:國際素養評比。

臺灣學生在「國際素養評比」獲得了全球第五名,而前四名分別是新加坡、加拿大、香港、蘇格蘭。在前十名中的另一個亞洲伙伴,是第七名的韓國。

「國際素養」,是第一次被PISA除了三大學科外,納入評測。加入這部分的主要原因,就是要施測各國的青少年學生,在面對全球化的難題,是否已經具備了全球視野,能與世界各國的伙伴一起解決跨國性的問題。

測評的方式除了設計題目請學生回答,也有問題讓學生自評,主要是測驗幾個項目:

1、「深入理解本土、國際或跨文化議題」
2、「理解並欣賞他人的不同角度和世界觀」
3、「投身於開放、適切且實際有效的跨文化互動中」
4、「為集體福祉與永續環境採取行動」

異文化的學習、跨文化的尊重、對國際事務感到關心、能發表對國際事務的看法,都是影響孩子是否具備國際素養的關鍵。

——

「我的小孩沒有要出國工作呀,應該不需要特別關注這一塊吧?」

其實現在全球化的密度已經深入在生活裡了,根本不可能跟孩子的未來切割開來。

2020影響人類最巨大的一件事就是COVID-19,它沒有國界之分。氣候變遷跟環境議題,也是全球人類共同的關心焦點。孩子喜歡的抖音、IG,或者很夯的鬼滅之刃好了,全部都是來自其他文化的產物。

孩子在體制內外中受教育,學習與長大,接觸國際議題是不可能避免的歷程。父母該做的、能做的,就是協助孩子,得到多一些訊息的機會。能理解及尊重別人的觀點、也能闡述發表自己的觀點。

因為當父母不跟孩子談時,孩子聽來的訊息,就會更加片段或偏頗,因為來源不外乎是同儕跟網路,孩子吸收了什麼,我們並不知道。

——

今晚水果姐問我到底抖音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大家都在討論它?

水果姐告訴我,同學們都在看抖音(才小四!)。我們家水果姐偶爾的網路媒體時間,還停留在原始人般的youtube呀!

因為她問我了,所以我跟她聊聊抖音的快速崛起、美國為什麼要封殺抖音,以及中美貿易戰跟相互制衡….。

其實,父母所能陳述表達的,也只是一種觀點而已。但父母卻可以提供一項初步線索,給孩子幾個關鍵詞,讓他試著去探索世界。

結果稍晚她在剪報時,喜孜孜的跟我分享她看到的一篇在討論微博、抖音等部分中國APP有洩漏數據疑慮的報導。

她的「喜孜孜」,是代表她開始看得懂一些比較探討性議題的論述,她為自己不只是看故事文章而感到高興。

——

「國際素養」,是大型考試的一個項目,聽起來是宏偉了些。但落實在生活中,就是當孩子從學校聽到些什麼回來問時,好好的陪他聊一聊,中立的、不帶批評的,持平的跟孩子分享見解。

但要記得告訴孩子,這只是爸爸/媽媽的看法。任何一件事都會有不同的立場,甚至彼此雙方都還會有各自的道理,我們都要試著開放心胸去瞭解,自己再試著下判斷,或形成自己的想法。

這個親子間討論,跟形成他價值觀的一部份的過程,比臺灣學生得到國際考試的第幾名更重要。

因為我們要幫助我們的孩子更具視野的看待他以後的世界,並有與人合作的胸襟與智識,那就從小範圍的議題討論起,也提供合適的訊息(如國語日報,或好的新聞報導),父母的引導,最為重要。

任何議題的吸收、累積、理解、分辨、判斷、發表,漫長訓練之路,是孩子面對世界最穩固的基石。

而當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以愛引導的父母家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