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了幾天,躺了幾天,這裡也停筆了幾天。懶洋洋的,讓自己的身心狀態,就在谷底浮著。
這段時間,我想起了經典日劇《長假》想傳達的觀念:「如果不順利或疲倦的時候,也不必勉強衝刺,也不需要什麼努力加油,讓一切順其自然,等待假期過去。」
最近,就是這樣的心情與無力。
很多媽媽,基於責任感,面對育兒跟教養,都是全天候備戰著。長時間的待命及有求必應,但卻不敢輕易喊累,或爭取休息,因為怕有罪惡感、怕無法滿足社會對於「偉大母親」的期待。
如果這位媽媽,同時又是職業婦女的話,那只能說是蠟燭多頭燒,但成為灰燼的,只會是自己的心力,或身體。
我一直不是這麼偉大的媽媽,也常常沒有把孩子的生活照料擺在最優先。但是,若是人家說水果姐怎麼這麼瘦(再開玩笑問她:妳媽有在給妳吃嗎?),我還是會感到很大的壓力。
但還好的是,我從不避諱讓孩子看到媽媽的「無能」。
爸爸連續兩週週末出差,到第二週時,我就自行跟兩姊妹宣布:「媽媽不舒服,妳們互相照顧吧,沒事不要來吵我!」除了午晚餐簡單打點一下,其他時間我就讓自己躺在床上病著。
放手,也不見得造成天下大亂。
姊姊帶妹妹玩耍(雖然偶爾還會小吵一下)、姊姊準備早餐給妹妹吃、姊姊帶妹妹玩遊戲、念故事書、兩人一起洗完廚房所有的鍋碗瓢盆;晚一點,姊姊帶著妹妹去洗澡。一整天的忙碌過後,可以拿媽媽的平板,布置好環境,兩人輕鬆愜意的看柯南。
當姊姊需要複習功課寫評量練習的時候,會交代妹妹:「妳先去畫畫,大概半小時,我等一下就會去找妳。」
假期過後,除了聽到她們跟回家的爸爸小抱怨:「我們這兩天都在家裡,哪裡都沒去!」外,好像也沒出了大問題。
但是,那兩天孩子有營養豐盛的三餐嗎?可能也沒有,就簡單基本而已。不過,比起兩天內孩子吃了什麼,讓不舒服的媽媽得到休息、讓疲憊的媽媽獨處安靜,可能更重要。
滿分的媽媽,太累人了。但健康快樂的媽媽,才是一個家更期待看到的。
可能有人會說:那是雙果姊妹很乖(而且是女生!),所以她們可以互相照顧,彼此作伴。
但原因應該是,從她們很小,給她們的觀念就是:比起爸媽在身邊的時間,她們互相陪伴的日子,會更長;她們兩個要學著一起合作與互相支持,處理很多狀況。
所以媽媽我從來不會期許自己是萬能的照顧者,我希望姊姊能溫和明白的說,給予妹妹條理有序的步驟,甚至分配清楚易懂的指令,而妹妹要恭敬友善的配合。
當媽媽放下根深蒂固的觀念,自己可以不必是家裡的超人時,對孩子教養的因應策略,自然就會長出來了。
一個家裡,每個人都是一份子,沒有誰應該是超人,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