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激勵啦啦隊是誰?是用心的父母如你我?是一位有緣且有心的好老師?是幾位結伴共行的好朋友?
都不是喔,答案是他自己!
能終身與孩子作伴的,時時刻刻在他心理跟他對話的,就是他自己,他內在的聲音。所以,一個強大的內在,才是他最好的同伴。
我想起了當年準備國中聯考時,我考前幾個月每天睡醒都對著鏡子說:「顏安秀妳這麼棒,考上第一志願沒問題的!」所以即使模擬考成績都不怎麼樣的我,最後還是以高過錄取標準二三十分,給我的「每日心理喊話」畫下一個漂亮的句點。
這可是要感謝當時的英文老師提到的「畢馬龍效應」:當你認為妳可以,你就能夠做得到!(這跟後來的一句話很像:當你真心想要一件事時,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畢馬龍效應」,當孩子被自我或他人期許更高時,他對自己的信心跟能力也會高度增強,很多或許本來做不到的事,也能自我激勵的完成了。
另外一位心理學家杜拉提出「自我效能」的理論,指出個人對自己具有高度信念,認為自己有充分能力可以完成某事。自我效能不見得與個人本身的能力有關,而與所擁有的能力程度的「自我判斷」有關。
這意思是說,這是一種「我相信我可以!」、「我相信我做得到」的自我暗示,這使得能讓自己不畏艱難、不怕挑戰,一直努力嘗試到取得想要的成功為止。
心理學家認為,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通常有幾個特點:
1、不怕困難,勇敢面對。
不考慮消極的因素,而一心一意的想要挑戰跟解決眼前的困難。
2、想方設法,天助自助。
遇到困難會想辦法解決,知道與其自怨自唉,相信天助自助更可靠。
3、主動出擊,爭取勝利。
願意多一點嘗試,挑戰本來沒有經驗的事物,嘗試看看任何可以取得成功的方式。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自我效能感」高一點,但這可不是與生帶來的氣質,後天可以鍛鍊的。
—–
影響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因素很多,但其實父母只要多加觀察,對症下藥,還是可以幫助孩子的。
1、孩子到目前為止,成功的經驗。
人家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但心理學家已經印證,「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因為成功的經驗,才會帶來信心,與得到更多的能量面對下一次的挑戰。呵護孩子的成功經驗,並不是說要幫他製造成功,而是如同之前分享過的,幫孩子搭建鷹架,或者把步驟拆成更多等分,讓孩子有機會在一小步一小步階梯後,爬得更高。
2、父母不要過度強調自己給孩子的幫助。
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要讓孩子學習去歸納出他之所以成功的經驗。昨天的分享文章裡有說,讓孩子去總結考好,或考不好的因素,練習建構自己的學習模式。這當中,如果父母過渡強調「都是因為我幫你複習,你才會考100分!」,那會大大挫折了孩子的自我效能。
高度自我效能的前身,是自我設標,與努力達標的歷程。一次次的成功經驗,才會打造孩子對自己的相信。
3、父母師長不要過度看重「失敗」。
父母師長若是過度看重失敗,那等於間接暗示孩子,失敗是個絕不能被接納的選項;這也等於在灌輸孩子:「我不需要獲取成功,我只需要避免失敗就可以。」
父母師長要練習,把「失敗」跟「成功」都當成孩子成長路上一次次的經驗,重點是「得到什麼」,或「累積了什麼」,而不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4、讓孩子設立榜樣。
引導孩子看看身邊的同儕,在焦慮的時候,看看他人怎麼努力。也鼓勵孩子讀點傳記,改寫的也可以,看看很多努力的人,都是怎麼不為艱難或自我激勵。或者生活上也常會出現很多傑出的例子,父母在跟孩子分享這些事,可以多談人家跨過了哪些障礙,如何不停的為自己加油打氣。
5、父母以外的人的肯定
給孩子積極的鼓勵與欣賞,尤其是父母以外的人(如老師)的肯定,那會給孩子帶來更高價值的榮譽感。不要小看語言的貶低與打擊帶來的傷害性跟嚴重度,不要嘲諷孩子的錯誤,或貶抑他的努力沒用,因為身邊的人對孩子怎麼說話,就會型塑出孩子怎麼期望自己。
——
在水果姐一二三年級的時候,我跟她的兩位導師合作的非常密切,請老師在班級內多具體肯定水果姐,或者給她一點機會公開發表或分享。
例如我請老師主動約她看完整套神奇樹屋,是不是可以在班上跟全班同學介紹一下這套書。如果是我叫水果姐去講,她一定覺得沒必要,老師請她做這樣的發表,她就會願意接受挑戰,然後回家找我練習怎麼講、講什麼。
重點也不是練習有多辛苦,或者最後講的多好。而是完成了一件「本來不敢做」(上台公開講一套書)的事,她的經驗變豐富了,對自己的相信也更多了。
尤其當我問她:「妳在講的時候,妳覺得小朋友聽得懂嗎?」她跟我說:「有幾個人好像不太專心頭轉來轉去,但也有好多人眼睛一直看著我,然後下課來跟我借書去看。」
她閃爍發亮的眼神讓我知道,她因為克服一次挑戰,獲取了一些正面的經驗,對自己未來能掌握「公開說話」這件事,有更好的自我效能感了。
—–
孩子越長越大,不見得在乎父母的說法,但一定很在意老師的評價。老師的引導跟肯定,我覺得對水果姐的自信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我非常感謝導師願意幫忙給予機會,而我的任務就是在家裡把前置作業(練習)給做好。
我在過去的文章分享裡一直強調,請把老師拉成教養的同伴,配合老師在學校的教學規劃,但也可以請求老師協助家長的教育安排,這都可以是很美好的合作。
每一個老師,也都會想看到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也會願意學生能自我激勵、自我要求、自我設標跟努力完成。誰都想要「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但每一個老師都知道那叫「夢想」。真實生活中,孩子能對自己有期許,也能對自己負責,我們當老師的就覺得很幸福了。
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成長路上,自己最好的「啦啦隊」,若是親師間有互信與合作,這個機率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