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考古」,會直接聯想到什麼?是遙遠埃及的金字塔,還是西安的兵馬俑?是火炬、洞穴、還是甚至尚未完全直立行走的原始人?
考古二字,彷彿是書本上,或另外的國度,才會出現的事,即使它附帶感受的,是冒險跟刺激的情節,或者,大量的謎團跟古文明。
書本上的歷史再怎麼可歌可泣,也是建構在我們腦海中的畫面。如果今天,就把歷史或文明演進,活生生的擺在孩子面前,甚至他還可以摸到仿製品、透過手機的APP擬真當時樣貌,這震撼與印象,一定比讀書,更加深刻。
——–
上週,本市教育處長帶著一批校長,參加了一個考古導覽,就在基隆市的和平島上。我也很榮幸的一起去了,這真的是我人生中,跟「考古」、「墓穴」、「西班牙」、「新石器」等,最近的距離了。
地點在基隆市的和平島上。
在和平島上,不僅可以找到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在臺灣築城蓋教堂的最直接證據,甚至還可以看到北臺灣近4000年的歷史,涵蓋了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到清代、日據時代等多個文化層。
在考古遺跡附近,有搭建一座展示中心「聖堂回想」,除了有常態導覽跟工作坊外,另有發掘過程的縮時影像,還有利用3D列印遺址全區彩色浮雕模型,主要由清大考古團隊跟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推廣團隊協助推廣。(展示中心每週三到週日開館)
我覺得比較酷炫的,是在遺跡現場還設計了擴增實境(AR),提供參觀民眾下載APP來觀看已經出土的遺骸與遺物的相對位置,還原現場,以增加互動性讓民眾感覺「考古」跟「歷史」就是如此的活生生。
展示中心有將「考古」,跟「考到什麼」,做了完整清楚的整理,很適合帶小朋友前往參加。
——–
目前還有三次的工作坊(10/17、10/24、10/31),可以讓孩子親手作古飾跟航海帽。另外10/24,還有一場工作坊是製作大地手染袋,也很值得參加。(皆須事先報名)
假設搶不到工作坊名額的話,不需要預約的是假日考古導覽(10/17、10/18、10/24、10/25、10/31、11/01),上午11點跟下午3點,各1小時,除了在展示中心看看,還會帶去考古遺跡看看,就是我當天參加導覽的路線,真的很有感。
所謂的「有感」是,那不是書本讀來的「知識」。因為你就在那個現場,看著你站的地面,往下不到三尺,埋著一座教堂,哪裡是禮拜區、哪裡是茅廁,或者,哪裡曾是墓葬處。
所謂的「有感」,這是一場特別的學習,因為沒有任何學習,會比身歷其境更直觀、更深刻,也更烙印於心。
還在開挖中的考古遺跡,這在生活中真的很難得見到,不妨利用假日(11/1前),住在北部的朋友們,帶著孩子到基隆走一走,大啖海鮮美食,也浸淫一下文明的演進,享受屬於個人,獨特的「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