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一則新聞,提到中國有一位父親因為指導孩子寫作業,解釋了老半天孩子還聽不懂,父親當場暴怒,甚至氣到引發心肌梗塞,昏了過去。
看到這新聞讓我聯想起,上個月我處理的一件民眾陳情。家長抗議老師出的作業太活,讓孩子回家根本不知從何下手。
表面看起來是家長抱怨老師不懂孩子的起點能力跟不清楚該年級小孩應有的身心發展,但從前後脈絡,我想應該是家長下班後還要處理孩子的功課(再加上孩子也說不清楚),感到疲累又無力導致的憤怒(所以氣老師作業出得不恰當)。
—–
「作業」,始終是家長跟孩子間,一觸即發的戰爭。而作業又是學習路上必然的存在,因為老師需要透過作業的表現,來評估孩子的吸收情況。
一位正常的老師,在作業上所花的時間心力,是僅次於他課堂的授課跟備課。因為作業要規劃、設計、批改、全體說明,與個別指導,真的要花很多時間。
但又不得不這樣做,是因為在體制內的教學,老師有其進度,面對的又是大批孩子,而每個學生的理解和吸收程度都未必相同,老師只好透過孩子在作業上的表現,來一一檢視自己的教學與孩子的學習了。
家長一定理解作業必須存在的原因,那關於孩子寫作業的痛點,不外乎就是拖拉散漫,跟不夠積極吧!
如果撇除易分心的寫作業環境因素外,面對有趣,或能取得成就感的事,人性是絕對不會拖拉的。
所以當孩子對作業沒有積極的責任感,拖拉的原因可能是「不太會」,也有可能是「我很快寫完,那會不會又有別的作業(或評量)要我做?」
如果是「不太會」,這個學習漏洞,父母師長有責任幫孩子補起來。
但如果是擔心寫完作業,「新的作業還綿綿無絕期」,那就是大人的問題了。
每個人都想享有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但偏偏父母就容易有一種症頭,看到孩子閒閒沒事,就很怕他虛度光陰,非得塞滿才能安心。
在這樣的暗示下,當然孩子不會選擇積極快速的做完功課啦!因為所省下的時間,也只是要滿足父母更多的期待罷了!
另外,孩子都是模仿父母長大的。若是孩子觀察到父母在很多自己的責任上,也是能拖則拖,不夠積極,那很有可能就會習得這樣的處事態度。
—–
這裡有幾個策略,應能稍稍減緩親子間對「作業」這件事的拔河與戰爭。
1、家長可以放下「必須呈現完美作業」的焦慮。
監督孩子「認真」的完成作業,是家長的責任;但負責讓孩子作業全部「理解」,其實是老師的責任。家長理當配合老師,在老師的指示下在家對孩子做適當的學習協助。但畢竟,作業是老師對孩子學習的掌握,家長不需要為了讓孩子「作業全對」,而像新聞裡的那個爸爸那樣,教到心肌梗塞。
2、給孩子設定合理的作業時間
跟孩子明白的說,每一段的作業時間不用長,但需要「專心」。可以參考番茄鐘的作法,並真正落實答應孩子的休息時間。同時承諾孩子,檢視成效的基準是專心,而不是完成或正確多少。這一點在低年級更為重要,「專心且負責」,這才是面對作業的第一態度。
3、扮演好一個陪伴的角色
爸媽既然要陪寫作業,就先放下手機吧!但也不是眼睛盯著孩子,他寫一句,你喊一句。就坐在他旁邊,他寫他的,家長就看看孩子的課本、習作,利用這時間掌握他學習的內容。一個段落的作業完成後,陪他一起檢視,找出幾處具體稱讚他,也溫和的告訴他哪裡需要修正。
但看著孩子的作業時,請不停跟自己喊話:「孩子做得不夠好是正常的,放低標準,並想想自己的小時候吧!」
4.為作業「加料」,讓它變有趣
簡單的加料,就是結合家裡的獎勵制度,用正增強的方式讓孩子把作業當可以克服,並取得獎賞的挑戰。這對低年級來說效果好,父母可以善用。
稍微進階一點的加料,父母就要發揮創意了。尤其當孩子中高年級後,自主性提高,要給他更高的規劃權。比如說社會學到臺灣各鄉鎮,給他一筆預算,請他設計出連接幾個鄉鎮的旅遊路線,然後找一天,真的帶著全家去實踐他所規劃的行程。雖然這個加料,不是作用於那次作業的本身,但卻會提升孩子對這個章節的興趣。隨心所欲的規劃,吃什麼玩什麼,自己既可以高度支配,花的還是爸媽的錢,這個中高年級一定喜歡。
5.把老師拉成伙伴
有時候孩子寫作業就是提不起勁,除了觀察是自身問題,還是某一科對他來說挑戰特別高?
如果不是孩子自身的問題(如拖拉或易分心),父母就要細心觀察,是不是孩子的觀念一直沒有得到釐清,對這個單元(或學科)產生排斥,這時候,就該主動出擊跟老師談談他在學校的狀況了。要切記,不要用興師問罪的口氣覺得老師沒教好,而是要用一起解決問題的態度,尋求跟老師的合作。重點不是責備老師,而是讓孩子具備完成作業的能力。
——
父母的修煉是,不要孩子一寫作業,就忍不住吼叫責罵。把你對孩子的期待,切成十等分,只要孩子逐步前進,一一接近理想中寫作業的樣子,就該大聲為孩子喝采。
如果孩子怎樣教都聽不懂,也不要氣孩子怎麼這麼笨,或許是因為我們想的教法還不夠多,那就再多想一種說法,或配合教具或圖例(尤其數學),降低理解的難度,去讓孩子瞭解。
但若當父母下班回來已經身心俱疲,真的沒那種大腦再想出很多撇步來讓孩子清楚這根本就是簡單到不行的東西,那就休息吧,寫聯絡簿請老師處理,親子關係,不需要為了作業箭拔弩張。
我自己在陪伴水果姐寫作業的過程中,非常在意她的專心跟態度。能專心,時間就不會拉長;而態度好,作業的表面效度就會高。前兩項都達標後,也會影響課堂學習與吸收,那作業的正確率,就不至於太差了。
終究,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獨力為作業負責,花個一兩年,陪他建立正確的觀念與處理步驟,這比每一次盯個半死,然後作業拿滿分來得重要。
——
最後,我知道有一種東西叫安親班,那是雙薪家庭的福音。而安親班最大的工作與責任,就是要讓孩子作業不但要完成,最好還是全對。
但是,就跟我們呼籲孝道不要外包一樣,孩子的學習,也不要全部倚賴安親班。參與孩子的學習,掌握孩子的困難並支援他、清楚孩子的優勢並肯定他,你會得到一個更愛跟你分享學習路上,沿路風景的孩子。
孩子的學習,若能跟爸媽的愛跟關心連結在一起,親子關係,一定更互信且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