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好的教養,只有最合適的互動

早上滑手機看到照片裡這段話,覺得還蠻勵志,順手就抄到本子上。抄完後,發現,我們跟孩子的關係,不也是如此嗎?

沒有最乖巧的孩子,也沒有最棒的父母;但是卻可以有,關係最深的親子。而這份「關係」,需要花好多時間心力去「塑造」。

最近有蠻多家長私訊我,討論關於閱讀跟數學遊戲的一些作法。「技巧」跟「策略」,可以透過交流,來讓我們更有靈感;但其實怎麼操作跟應用,除了關乎孩子本身的氣質外,親子間本來的默契與氛圍,才是引導順不順暢的關鍵。

——

我自己的雙果姊妹,個性就完全不一樣。姊姊嚴謹小心、具責任感、好教,但也比較拘泥、變通性差了點,有她自己的龜毛跟卡關點。妹妹飛揚奔放,活潑樂觀,靈活創意,但就比較缺乏耐心,也天馬行空,不太按父母所希望她學習的切入點去思考。

對姊姊可以強勢引導,因為她教什麼就學什麼。但對妹妹就不行,妹妹會以一種可愛的姿態,閃過父母要「餵食」她的認知。

對姊姊可以正襟危坐的上課,教她什麼她也不會打斷,吸收得很好,是所有老師都愛的那種好學生;但對妹妹就是我反而思緒很容易被她拉著走,跟她得花腦筋玩遊戲再把她騙回來。

就是因為連自己的兩個孩子,在互動跟教養上還是可以差距這麼大,當父母的挑戰(或樂趣)才會一直存在。

但畢竟是孩子,有沒有共通性?當然有。

她們都喜歡「成就感」,但更喜歡「可解決的小難度」。太簡單的很快失去耐心,可以在某些線索底下,有機會跨越的障礙,她們最喜歡。

我發現,她們跟所有孩子一樣,不是喜歡「最後正確的那個答案」,而是更喜歡過程中的猜想、找策略、試錯,或者歸納統整的思考盤算;最重要的,父母陪著一起。

而我們也很少讚美「最後正確的那個答案」,我幾乎不讚美聰明(有什麼好讚美的,腦袋都父母生的啊!)但我們會非常稱讚她們願意努力的歷程,跟快要放棄時還願意再撐一下的堅持。

——

在教學上,我們說要給孩子提供「鷹架」,讓他們可以在某些基礎上往上爬。這些「鷹架」,或許是他們本來已學會的學習認知,也或許是解題當下,父母拋的線索。

或許有的父母會說,我不是學教育的,我不會引導小孩。

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學理或艱深,就試著「拆解步驟」,我們大人一步完成的事,拆成十個步驟給孩子去挑戰。

或者,引導回想比較基礎的觀念。

舉例來說,我問可樂果妹妹「20到29間有幾個偶數?哪幾個請排出來」

孩子不會的,可能不是「偶數」這個觀念,而是對「20到29間」這個詞感到陌生。所以這時候問她:「妳知道1到9之間,有幾個偶數嗎?請排出來。」保證孩子一定很快朗朗上口「2、4、6、8」。

這時候再讓她練習,「11到19間,有哪些偶數呢?」孩子會試著學習遞移。若這題也會了後,原來那題「21到29間」,她自然很有把握的回答了。

所以家長們不需要焦慮,願意陪著孩子,就是最偉大的付出了。所以,可以試試以下兩點喔:

1、看孩子的程度,來決定要拆解成幾步。
2、從他們已會的認知帶入。

——

親子互動技巧,每個家庭玩起來都不一樣,沒有最好的準則,而且適用於別人家的教養法,未必適合我家孩子。

知道自己孩子的性情與起點能力,順應他們去發展出營造親子關係的遊戲、討論、或思考,這才會產生最適合的互動。

所以關鍵永遠是,父母花時間,專心的陪玩跟說話。好的學習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