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孩子的數感,從閒聊與遊戲開始

曾經有一段時間,可樂果妹妹愛上「計算」,每天纏著我幫她「出作業」,已經到了三十幾加十幾,但可以進位的程度。

而這種需要進位的,我稱之為「星星題」(有很厲害的意思),她也很樂於挑戰。雖然要扳著手指,或歪著頭想很久,但也沒關係。我禁止姊姊教她「直式計算」,因為如果妹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矇出」答案,那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能建構自己的數學體系,是非常珍貴的學習歷程。

舉例來說,我問她,35加17,妳是怎麼想的?

她告訴我,就先35加7(心裡想著35,手指比出7,一一往上加),就會得到42,然後42再加上10,就變52了。

我聽到時,暗暗稱奇,因為我教過她5+7,心中想著5,手指比7,一一往上加,得到12這個答案。

當數字變多,她卻能依此類推方法,算是一種學習遷移,我大大稱讚了她。

—–

對於第二個小孩可樂果妹妹,我已經很少正襟危坐的教她什麼了,但車上閒聊或日常的互動,倒是很常融入數字。

「我們去買養樂多吧,這一瓶8元,媽媽給妳10元,等等看(店員)姊姊會找妳多少?」

「等一下做鬆餅的時候,我需要100c.c的牛奶,妳幫媽咪倒一下吧?」(遞量杯)

「玄關亂七八糟的,每個人只能保留兩雙鞋,妳可以去幫忙整理一下嗎?等一下告訴媽咪,原本誰的鞋放最多!!」

「這一箱麥片太多了啦,妳幫媽咪數一數有多少包,然後幫忙分一半,拿去給阿嬤喝。」

或者,有數字的繪本也幫了很多忙。

像999隻青蛙兄弟搬新家、蠟筆小黑、小雞過生日系列、野貓軍團系列等等,到處都有數字的概念,融入於生活中的聊天,必要時請她的雙手幫忙一下,數感,就這樣建立了。

—–

或者,好的教具可以幫上更多忙,以及做學習的延伸。

之前從日本帶回來數字盤,有兩款,大顆的30、小顆的100,都具有磁性。

以大顆的30這組為例,數字盤有雙面,一面有印刷數字,一面都是格子。

有幾種玩法:

1、最簡單的,棋子正面朝上,讓孩子把棋子都按數字順序排好。
2、棋子正面朝上,選單數或雙數排。
3、棋子蓋起來,挑一個顏色排。(棋子翻過來的瞬間,她要在板子上找到放棋子的空格)
4、棋子蓋起來,三色洗一洗,一次拿三顆,給棋子找位子。
5、我說:「23跟26的中間是什麼?」、「12到20間有幾顆『單數』?」

以上,都有時間限制,所以充滿了緊張感。

進階一點的,翻到數字盤的另一面,沒有印刷數字喔,就更挑戰了。

玩這些是為了什麼?

讓孩子習慣數字的「相對位置」,例如8在7跟9的中間,21在20的後面,而個位有5,也會有15、25…。

我也會搭配九九乘法,我會說:「請把九九乘法2的答案數字,擺在盤子上。」(2、4、6…16、18)

或者,「請把九九乘法5,在30以內的答案數字,擺在盤子上」(5、10…25、30)

這些,就夠她忙好一陣子了。

30內玩到沒花樣,就可以拿出小顆的那組,100的棋子,玩法更是千變萬化呀!

—–

我知道有很多早教的遊戲書本,我也不反對買那些給孩子玩跟寫,這個年紀的孩子,很喜歡裝老成似的「寫作業」。

不過,任何學習,都該以「有趣」為核心,而且,請珍惜孩子思考跟建構的歷程。

玩數學,重點不是「答案是什麼」,而是怎麼想。孩子因為「好玩」而願意去想,他的小腦袋瓜裡正有美妙的連結,這不是很棒的一件事嗎?

而且,也順便訓練爸媽的腦袋,可以多想出幾組玩法(其實也是整孩子的方法?哈),孩子會愛死你的。

唯一的缺點就是:「媽咪,我們什麼時候還可以玩數學?拜、託、啦!」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