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學測指考、國中有會考,那國小呢?

這一陣子的教育新聞,有蠻大一部份是會考過後的公布成績、選填志願等,這是大部分應屆畢業生的大事。
 
不知道有沒有家長會想,國中跟高中這兩學習階段之後會有一個檢測(學測指考或會考),大部分孩子要拿著這檢測的分數,去開啟他下一個學習去處。
 
那小學階段的孩子,有一個什麼機制,來大概知道孩子的學習狀況,或老師的教學成效嗎?
國小也有,叫「國小學力檢測」。
 
這個檢測,依縣市各自決定在三、四、五年級哪一個(或哪幾個)年級施測;也依縣市自行決定施測國、英、數、自哪幾科。
 
以我所在的縣市,曾經施測過三、五、七,但這一兩年就集中施測五年級,考試時間由主辦單位統一決定,大概都落於五六月。
 
咦?為什麼不是給六年級學生施測?這不是才是接近國小的學習全部嗎?
 
我想原因約莫是,畢業生在施測完馬上就畢業,那時候成績跟報告都還沒出來,無法再對這一批孩子做教學上的調整,所以六年級不辦理。
 
這個國小學力檢測,在過去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負責,包括命題。這幾年,慢慢轉移由台中教育大學主政,並由不同系所的專業教授、老師,組成團隊,負責命題、評分跟解析。
 
今年的國小學力檢測在6月初辦完了,共有15個縣市參與,除了雙北可能是自辦,及苗栗、彰化、台東、宜蘭、馬祖外,其他縣市都加入了。這不是一個強迫縣市要參加由台中教育大學主辦的學力檢測,各縣市若要自辦,或者不辦,當然由縣市自決
 
——
家長可能比較關心的是,怎麼考、考些什麼呢?
 
官方網站整理了一個表格,題目數這幾年都是固定的,每科都考40分鐘,採紙筆(畫卡)測驗,不是上機操作。
 
國語考知識跟理解。知識的部分包含文字、語法、修辭,學生也需要辨認段落、篇章組織,以及辨認文本體裁。理解的話就是要判斷字詞涵義、推論語句跟段落,或者能夠理解篇章訊息,詮釋整合篇章主旨。
以上這一段,翻成白話就是,國語課本上學過(尤其四、五年級)的字詞,要能掌握。段落跟篇章的處理能力,要看長期的積累,如果每一課課文都有熟悉的話,基本的能力就差不多具備了。
 
但是請放心,國語課本上的課文不會是考題,就跟會考一樣,國中三年的任何版本的範文,都不會是考題一樣。
 
所以不是死記課本,那沒有用的。而是用所學的能力,能理解、判斷、比較、分析、對照或歸納。聽起來好像很難,但就是累積在平常。
 
數學科的話,以五年級為例,測驗幾大重點:數與計算、量與實測、幾何跟代數。需要熟悉五年級學過的內容,但根據這幾年的經驗,觀念清楚比計算能力更重要。我們總要再三提醒孩子,看到題目,弄清楚在問什麼,不要第一時間就埋頭猛算。
 
英語的測驗,分聽力跟閱讀。
聽力的話,考語音跟詞彙的辨析、教室互動跟生活對話能聽懂跟回應,另外比較特別的是對國內外主要節慶習俗的理解與認識。
閱讀的部分,字詞、句子跟文化理解,跟聽力一樣,另外還有短篇圖表文章,藉由圖表的輔助,測驗學生是否瞭解短文(故事)的內容。
聽力的句子都沒有太複雜,幾乎都是單句式的對話或陳述。不過關鍵字往往是某一個單字,單字的熟悉是很必要的。
 
——
 
「素養導向」喊得震天響,那在國小學力檢測上,有看到端倪嗎?當然有,這是教育政策,大型考試都會朝著這主軸來設計題目。
 
以國語為例,閱讀測驗的比例增加,文章也變長了。108跟109的題本都有11頁,表示學生在40分鐘內,既要能快速閱讀,還要思考理解;既要能看完文章,還要能掌握題目在問什麼。
 
更困難的是,並不全部是輕鬆閱讀的「故事體」,非連續性文本體裁,自然生態、科普等知識含量高的文本,在在都是孩子的挑戰。
 
所以,在新課綱啟動之後,本來已經很重要的「閱讀」,現在更是重中之重,進化成要「會」閱讀:怎麼看、怎麼理解、怎麼重新拆解、再組織,就成了學校與家庭教育裡,很需要陪著孩子建立的能力。
家長會焦慮的問,那怎麼辦?
 
首先,讓孩子愛看故事吧!故事體比較好建立耐心跟信心。接著,朝知識量高的文本接觸,科學類的、報導類的、論述類的,要有計畫的讓孩子嘗試。
 
因為不只國小學力檢測,今年國中教育會考,大家可以去找一下題目,國社就不要講了,就連數學與自然也慢慢朝向文字量多的題組,「閱讀,真的是一切的基礎啊!」
 
——
下面我放了幾張範例的截圖,最後兩張是去年五年級國語的一篇閱讀文本(共三篇),可以看一看,是不是連我們都覺得很挑戰呢?
——
其實,家長並不需要對國小學力檢測太過緊張,那只是縣市端想要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這個分數跟畢業成績、入哪一所國中,完全不相關。
 
今天分享這一篇,只是要讓非在教育現場的爸爸媽媽,有機會知道一下屬於國小端的大規模檢測,然後留意評量趨勢。因為教學跟考試,就像麻花雙辮,互相纏繞扣合,朝著教育政策方向前進,「素養導向」,真的是玩真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