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社區物管領包裹,很普通的一箱博客來的書,卻被物管大哥虧了一下(還是他是讚美?):「現在很少人會買書了ㄟ!」
抱著這一箱要給水果姐的書回家的路上,我心想,如果連這應該是全臺灣最大網路書店的包裹,都很少被一個掌管六百戶社區的物管熟悉,那麼,實體書店又該怎麼辦呢?
大型實體書店,像誠品或蔦屋這種的,其實販賣的,已經不只是書的本體,而更接近一種「生活風格」。書做為載體,也不只是實體書店,才能購入。更別說還有更保護眼睛、更輕薄可攜的電子書。
但是,我覺得對孩子而言,一個都是「實體書」的場域,所營造出來關於閱讀的氣氛,那是一種氣質跟涵養,需要成為他生命記憶的一部份才是。
水果姐做為我們的第一個孩子,一歲多就帶去「蒐集」全台誠品書店了。在木質地板上搖搖晃晃的走著、抱著在兒童區輕聲讀繪本、讓她摸摸書上的各種圖案,這一切種種,或許她並沒有留下記憶,但我還是相信「書店記憶」,會內化成她的一部份。
出國上機前的免稅品區,小小的書店,她還是會去巡一下。我們去了好喜歡的九州武雄圖書館,她在這裡學媽媽自費買了一支昂貴精緻的自動鉛筆當禮物。每到任何一間書店,不管是大型的蔦屋,還是精緻的烏邦圖(在臺南),也不用管她,她自然會窩在一個角落,安然自在的讀她剛尋獲的書。
連帶著,妹妹也會學姊姊。雖然調皮的可樂果妹妹,不只一次的提醒我:「我很愛畫畫就好了喔,我可以不用愛看書!」但每到書店,不識字的她,還是會去找可愛的圖畫書,然後不吵也不鬧的進行她自己的閱讀活動。雖然或許可樂果妹的定力耐性沒有姊姊久,但是沒關係,五分鐘十分鐘看(翻)完一本書,然後馬上再去找下一本,這樣也很好(其實是不要來吵媽媽就好,哈)
我其實很不願意聽到孩子喊「無聊」,也不喜歡孩子在空檔時卻不知道可以做什麼事。實體的書店經驗,是生活中很好的學習,可能剛剛還在戶外跑跳碰,進到書店,就是無縫切換,轉為閱讀狀態。
所以,「逛誠品」(或蔦屋),現在成為她們逛街首選之一,她們很喜歡去書店。
去日本的時候,我們家也會特意找書店去穿梭一下,對兩姊妹而言更具吸引的,還有日本的文具區。買買書籤、買買貼紙,這就當作是愛書店的獎賞了。
書店經驗,帶來的效果不會只是逛大街而已。從實際可摸,到可自主挑選、可替換更改的「選書」,是孩子建構他知識體系的開始,也是後來一點一滴閱讀力累積的起頭。
我誠心建議爸爸媽媽,讓孩子在成長中,有「書店經驗」的歷程與回憶。因為這最大的好處是,孩子會懂得安排自己的「當下」,也能練習心緒的「切換」,然後穩定下來。能活潑,能沉靜,我想這對學習,或者成長,都會有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