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帶來的親子戰爭,應該在很多家庭都上演過,家長在意的,不外乎是擔心孩子沉迷手機而花費太多時間、傷害視力、選擇不當遊戲或影片,或者是過度消費(買虛擬寶物)。
但是,這三個月以來因應疫情而推行得轟轟烈烈的線上教學,手機(或載具)卻成了名正言順的學習工具。前兩週教育部大規模的線上教學演練,老師們是忙得人仰馬翻,我倒是聽說孩子很開心可以有正當理由帶手機去學校抓寶。
這變成家長的兩難,給了,怕孩子自制力不夠;不給,孩子好像又有需求,不管是聯絡、查資料,或是處理學校功課等,一直使用父母手機真的不方便。
所以憂心的家長會問,如果要給,幾歲可以給呢?
撇除視力健康問題外,我覺得幾歲都可以,重點不是手機本身,重點是這個家庭,怎麼「看待與定位」手機。
———–
說一個故事吧!
今年母親節前兩週,5歲的可樂果妹妹收到來自她爸爸的一份大禮:四顆鏡頭手機一支。
我有點意外,因為已經藏了兩週怎麼趁我不在就發了呢?但我沒有太阻攔,因為在這手機前身,可樂果妹有一部老舊的平板,我知道她都拿它來做什麼。
1、拍照。
這點應該是模仿愛攝影的媽媽,她喜歡拿著平板拍照,雖然手震居多,不是切到主體就是構圖歪斜,但這是她小小樂趣,偶爾扶著她的手讓她拍出一張清楚的,玩得開心就好了。
2、看影片。
可樂果妹很喜歡手作,我會主動跟她分享不錯的美勞影片。外出旅行時的3C時間,她和姊姊會看手作影片,也會看點搞笑的影片。這點我有謹慎留意,因為在youtube上很容易不小心,就點到不該看的了。每次看影片的時間大概5-10分鐘,大概兩三段。
3、自學(?)
之前在平板上有裝注音符號的app,姊妹兩還會各拿各的載具,一個自己做均一數學、一個自己模仿畫ㄅㄆㄇ。這是某一個假日早晨,我想說外面怎麼這麼安靜,偷偷去看才發現的。平日她偶爾想到,她會說她要練習注音,然後自己開了app練幾個,累了就自己把平板關掉換別件事做。
玩遊戲,也是有,但很少,而且很單一,就那款「Subway Surfers」。因為我不給裝更多的遊戲,在這個家裡,手機(平板)是工具,不是遊戲機,所以裝過多的遊戲不合理。(這是我給小孩的理由,結果她們竟然也接受!)
———–
其實,重點也不是孩子拿手機來做哪些事。重點是,在手機之外,她們小小的世界裡,還有沒有更有趣的事?
之所以可以放心的給出手機,主要是因為,她們有更喜歡的事,手機真的只是一件學習工具(娛樂是附帶價值)。
對水果姐姐來說,更有趣的事是閱讀。有次我帶她出國,我一直慫恿她打個電動吧,反正鐵道旅行在火車上時間這麼多。她遵母命的玩了十分鐘後,哀求我放過她放下很膩的遊戲,把書還給她。
對可樂果妹妹來說,更有趣的事是畫畫跟做美勞,完成了心愛的作品,手機是拿來拍作品用的。
我一直很推崇一個概念:心流。那是一種專注的狀態,人在從事自己喜歡的事上,容易進入心流。而心流之後,人會感到莫大的喜悅跟滿足。
很沉迷於電動的孩子,是因為遊戲讓他進入心流,他在裡面完成任務,取得寶物,或者解決敵人,那種快感讓他以為這是種成就感,也獲得滿足。
所以幾歲給手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手機之前,孩子有更讓他能進入心流狀態的事物嗎?如果小小的生命裡有更吸引他的事,手機帶來的影響真的不會大到失控。
父母的身影很重要。孩子眼裡的父母,有其他東西比手機更能帶來滿足跟快樂嗎?可以是烹飪、運動、桌遊、閱讀、登山、露營….等。如果有,那就是一種無形的典範,孩子自然不會把手機看得很重。
說到底,就是一個工具,可以拿來學習、查閱、聯絡、社群表現、影音娛樂、遊戲等等。遊戲,只是一小部分。
當孩子的生活中有其他更美好的選擇時,就是可以給手機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