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等待,是對孩子相信的愛

加班日結束後,和女兒水果姐去美式賣場,搭著她的肩膀,孩子長高了不少,我們越趨像是姊妹了。

捉弄式的問她:「媽媽覺得妳最近變開朗了,也都笑瞇瞇的,發生了什麼事?」

她淺淺一笑:「喔,就那個玻璃心年代已經過去了。」

換來我一陣大笑。

———-

妹妹出生時,她三歲半,對躺在床上一直睡覺,但醒來就是哭或者是喝奶的小生物很好奇,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洗澡後,媽媽讓她抱一下妹妹。

妹妹開始會走路,她四歲半,開始忍受妹妹沒理由的,也不禮貌的(這是姊姊認為)隨便動她東西。

妹妹進入兩三歲貓狗嫌的階段,她五歲六歲七歲,對妹妹有很多不耐,難以理解為什麼一套套收整好的玩具,經過妹妹的手就是會壞掉?難以理解為什麼妹妹總是要拿她的東西?難以理解為什麼爸媽總是要她忽視妹妹的小錯誤?

水果姐,進入了「當姊姊」模式,就容易爆炸的暴風期。

在媽媽看來,她是太把妹妹當同儕了。

我總是跟她說:「妳為什麼把妹妹當同學?妳把妹妹當同學,妳就會覺得很多事需要公平,但公平是要按照年紀與相對應的能力來看的。」

水果姐當然聽不進去,她以對自身的要求跟標準,去看待小她三歲半,能力遠遠不及她的妹妹。

所以,她成了另一個嚴厲的媽媽;但其實,她只是姊姊。

碰到「妹妹議題」,她就很容易過不去,也很常生氣。

而偏偏我,是個更急切、更沒耐心、更想掌握孩子在我理解的軌道裡的媽媽。

所以,我們常一觸即發。她很容易生氣跟哭泣,媽媽則很容易暴走。

我認為她應該要更有雅量,更寬容的看待妹妹。她卻哭著跟我說:「媽媽妳為什麼就是對我這麼嚴格?」

當頭棒喝。

———-

我們總以為對孩子都是一樣的愛,頂多因其個性不同給予不同的對待;但在被期待的那一方,常常只感受到要求。

在這同時,可樂果妹妹,也慢慢長大了,越來越會跟姊姊相處,崇拜姊姊但也會跟姊姊對嗆:「不要這麼兇的講話!」(第一次聽到時在隔壁房間捧腹大笑)

「給她們自己去相處,妳放輕鬆一點」,雙果爸爸這樣說著。

漸漸的,我轉頭不去聽她們的爭論,也壓抑不去解讀姊姊嚴厲的言詞。因為意識到,水果姊姊很像媽媽,連責備的口氣用詞都一模一樣,是因為媽媽對她過於要求,給她設了太高的標準。

意識到這些,嚇一跳,這是很大的警訊。媽媽的愛,是引導她能愛,而不是規範她要愛。

我認為,或許給水果姐一點時間;更深的自省是,應該放下自己的著急,她本來就不該是一個完美的模範姊姊。

所以,不再跟水果姐姐談她的「姊妹之道」了,我跟她談她在看的書,跟她討論我的寫作,跟她分享我的工作,甚至,跟她一起勾勒「我們」的夢想。

等待吧,這是為人父母的修煉。

還是偶爾聽得到她管教妹妹言詞犀利,但我逼自己裝聾作啞,轉身離開。

這兩三個月,我發現她變了,不再是一個老常氣呼呼的姊姊了,對妹妹的要求也放和緩了。我偶爾要她順手幫妹妹做點小事時,她也很自然的處理了。

劍拔弩張,不管是母女間,還是姊妹間,都過去了。

———-

我開玩笑問她:「妳怎麼了?有吃錯什麼藥嗎?」

她笑一笑:「沒有啊,就覺得好像不用生氣了。」

緊緊的摟著她,說「我也太幸運了吧,老天爺怎麼給我這麼棒的女兒!」在媽媽懷裡的她,笑的更開心了。

與其說是孩子的成長,更貼切的說是給媽媽的一課。孩子,需要給他成熟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專注面對他一個人就好。

專心,愛他就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