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很多家長這樣想,大張旗鼓的新課綱,到底要把孩子帶往哪裡去?
一個說起來空洞,但認真想卻很實際的答案:「終身學習者」。
所有的知識,網路上都可以找得到。所有的技能,youtube裡多的是影片可以學。小孩在互聯網上學到的,遠遠超出他在教室裡吸收的。
那還要老師跟學校嗎?當然要!
未來的小孩,之所以需要老師,是因為老師有人的溫暖、支持、鼓舞跟理解,那是純教知識的AI做不到的;之所以需要學校,那是因為學校提供了與同儕相處的機會,小孩可以有人際關係、有人與人情意的流動。
老師跟學校,最大的功能已經不是「教知識」了。
所以,自主學習能力很重要,這包含了學習動機與態度、自訂節奏、內容規劃與成功策略、甚至自我撿核。
以後在學校學的,只是一點點;更多的學習,從自己的興趣跟熱情出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
基於「終身學習者」這終極目標,現在的教育政策很鼓勵引導孩子「自主學習」,尤其是藉由科技設備導入,小孩拿著載具,不是只有影片跟遊戲的選擇。
民間的「均一平台」,口碑一直很不錯。教育部的「因材網」,近年來也急起直追。這兩個平台,都可以讓孩子免費申請帳號,小朋友可以在裡面依照程度,自己安排進度。學習狀況好的小朋友,還可以一直往下加深加廣。
最重要的是,平台本身還有設計鼓勵機制,做對題目有金幣可得,這可以結合爸媽或老師的獎勵制度,讓小朋友獲得成就感。
另外,台大教授的「PaGamO」介面更是直接遊戲化,直接是版圖型態,讓使用者像戰士一樣一吋吋擴大自己的領土。
這些平台都有考慮到版本,讓爸爸媽媽可以選擇,真的很貼心。
我個人推薦因材網的數學,知識節點做得很清楚,每段影片也不會太長(大概五分鐘),而且父母可以指派任務。在寒假當中,父母每天派個3-4個知識點,搭配教學影片跟練習題,大概半小時,既可複習,也可往前學習。
等到孩子操作上手一點,放手讓他自己規劃每天的學習進度,讓他自己當「學習的主人」。最重要的,讓他知道他可以掌握、安排、決定自己的學習進度,也看得到軌跡和歷程,這對要建立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很有幫助。
核心素養的「自主行動」,內有自我精進和規劃執行。提升孩子自學力的同時,也讓他成為一個高效能的規劃執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