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帳」之後,下一步要做什麼?
我們昨天談到小一小二甚至部分小三孩子,在他們作文剛要起步時,大人不要嫌棄他的文章非常流水帳,無聊平淡。因為能依時間序把事件跟歷程寫清楚,也是個不錯的能力喔!
那現在問題來了,孩子寫過流水帳,下一步要幫助他什麼?才可以協助孩子從發散式的(看不出到底在幹嘛的)「一整天」,聚斂到(享受及感受)「某一個事件」的呈現。
如果用「料理」比喻「寫作」的話,你料理煮菜前,會先做什麼?備料嘛!你會把食材拿出來,該切的切該醃的醃;你會準備需要的蔥薑蒜、你會準備一點調味料、你可能也會準備一些必須的裹粉、雞湯、蛋白蛋黃之類。總之,下鍋之前,你會需要一些前製作業。前製作業都完備後,下鍋到起鍋,其實是很簡單的事。
就跟我們做菜一樣,這個階段的孩子,沒有下筆行雲流水的程度,所以,「備料」就是必須要做到的功夫。
怎麼做呢?
有一種工具叫「心智圖」,是個蠻好入手,效果也不錯的方式。而且誰說寫作就是拿起白紙稿紙一路擠字出來?拿張紙用畫的,對低年級孩子更能接受。
心智圖很容易幫孩子整理思考,儲備材料、整理脈絡,而且重點是,他好理解。(免得教寫作文教到最後,都是爸媽講一句小孩抄一句,然後彼此都崩潰!)
心智圖寫作市面上有好幾本書,大家可以隨意參考。我簡單說一下,使用心智圖法來為寫作「備料」時,爸媽可以提供孩子幾個線索,讓他能有一個框架比較好想。
「人、事、時、地、物」是基本要素(但可能不見得每一個要素都會有),孩子若想要再挑戰的話,「如何」及「為何」也可以放上去。
下圖是一篇範例,寫著跟家人去吃燒肉:
1、基於什麼「原因」,「跟誰」,「在什麼時間」,去「哪裡」,做了件「什麼」事。
2、做的那件什麼事(吃燒肉),裡頭有什麼特別棒(好吃)的?
3、做的那件什麼事(吃燒肉),帶來什麼感覺?
4、燒肉好吃,但延伸的幸福感是什麼?(家人在一起)
上面的「1」,大概就是流水帳形式,就是交代一下事件本身的表面訊息。
上面的「2」,開始深化去寫吃燒肉有什麼特別的?
上面的「3」跟「4」,開始探討感覺跟感情,從外面事件的推進,寫到心裡面因為要慶祝什麼事而吃燒肉,以及與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感。
我們是大人,後設認知能力當然比較強,我們很容易把素材擺一擺,前後順序跟轉折連結,也順便在我們腦袋裡有輪廓了。但是小孩不一樣,大人不要過於跳tone或操之過急。
像玩辦家家酒似的,請讓他把各種「材料」都擺出來,然後用說的或用接的,把脈絡跟他的順序跟我們分享。
可以從小事件練習,先讓孩子「全貌」的看一件事,而不要用破碎的語言,一句一句拼出作文。要讓孩子為想寫的事,搭好鷹架,一塊布一塊布的鋪上去,形成美麗的舞台。
怎麼「全貌」看一件事?最簡單的操作,就是讓他把所有的材料都備齊擺出來,他就知道他有多少東西可以下鍋去翻炒。「心智圖」,就是一個很好用的檢視自己有多少材料的好工具。
寒假抽空,找合適的機會,陪孩子一起完成一張心智圖吧!架構(骨骼)都想清楚了,填上句子(內臟器官與肌肉等),就不是太難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