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煩惱(抱怨?)孩子不愛閱讀的你,是個手機放不下來的家長嗎?
腦神經科學家洪蘭在今天的國語日報上提出,研究發現媽媽在替孩子餵奶或換尿布時,最好要跟孩子說話,因為眼睛的接觸、溫柔的語氣會帶給孩子安全感。
如果這時候的媽媽,兩手忙著餵奶,眼睛卻盯著手機,那親密關係就建立不起來了。長期下來,孩子的語言、口說,甚至內在安全感,一定會出問題。
我們都知道陪伴孩子要專心,但我們卻有著千百著「工作上的理由」,在孩子身邊的我們,只有軀殼在他們旁邊,心思卻是在手機上的事物,甚至只是無意義的滑動。
我也常自省這件事,因為自身也是個網路重度使用者,工作資料都在雲端,line隨時處於頻繁訊息的狀態,雖然理智知道在孩子身邊「專心」的必要,但好像人被手機綁架。
不過我又不希望小孩的世界,繞著手機轉。所以從水果姐很小的時候,就灌輸她手機是「工具」的觀念,玩遊戲是它的一個功能,但它還有很多很多更棒的功能。
為訓練孩子愛上閱讀的那時候,強迫自己刻意把手機拿遠;她看一本書,我看一本書,我們一起看書。
還好我不只愛手機,我也很愛書。還好家裡不是只有手機,還有好幾櫃的書。
這次的鐵道旅行,空檔時她一直看書,我說要不要玩個遊戲輕鬆一下?她回答我:「不要,玩遊戲好膩,還是書本有趣!」這句話聽得媽媽都要噴淚了。
當她問我天氣時,我說妳不是有手機?當她問我接下來列車的時間,我說妳不是有手機?當媽媽擺了一個還不賴的pose,我說趕快把妳的手機拿出來拍我!當旅途準備結束時,我說用手機寫篇心得吧!
「手機是工具,只拿來當遊戲機也太浪費!」我再三跟她這樣說。
我非常瞭解下班就很累,只想滑著手機發呆就此放空;我也非常可以體會緊湊的生活裡,偶爾想追個劇耍廢的心情。如果我們如此「縱容」我們在壓力底下,需要躲到手機裡;那我們就不能不去理解,孩子也有他的壓力,他也可以說要靠手機抒壓。
但其實,這只是我們懶得陪伴孩子的藉口而已吧?
所以,若是希望孩子能坐得下來看書,那請先讓自己成為坐得下來看書的家長。孩子會模仿父母,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是孩子一出生就在運作;父母的樣態,就是他們人生初始,學習模仿及參照的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