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筆記與素養導向試題

不知道一般家長對「當老師的父母」怎麼指導孩子準備期末考,會不會感到好奇?

其實我們就跟天下父母心一樣,希望孩子專注、細心、負責任的把他應該完成的「月考」(或期末考),腳踏實地完成。

不過曾跟一些非教職的朋友聊天,發現我們可能習以為常的一些方式,好像成了他人眼中的「撇步」。

全國的小學生應該最近都要期末考了,孩子們此刻不是在寫評量,就是在寫考卷吧?不是都講什麼新課綱了嗎,還需要這麼填鴨嗎?–這些,會不會是很多父母想問,卻找不到人可以解答的問題呢?

分兩個部分來聊一聊:
1、如果只要講一招,到底哪一招可以讓我的小孩考出好成績?
2、考試前還是這麼填鴨式的準備,新課綱到底跟我小孩的考試有沒有關?感覺什麼都沒變啊!

——

第一題:
從我的小孩小一時,我就很重視她的「訂正」跟「補充」。

我給她準備一本筆記本,取名叫「錯誤筆記」,讓她把小考考卷、家裡的評量,答錯的題目,抄上去。同樣的本子,也讓她把看到過比較難的題型,「補充」在上面。

有時候我跟她玩出題遊戲,她出的稍有水準的題目,我會佯裝她超強的,請她把她出的題目,也收入「錯誤筆記」裡。

並不是說抄那些題目有什麼重要的,更不是基於什麼處罰的原因。與其說是「錯誤筆記」,不如說是她這個階段的學習記錄。

我要她習慣「檢視」自己學習或練習的軌跡,那個本子,就是她的朋友,好的(自己被媽媽誘導下出的難題)壞的(自己做錯的地方)都保存下來。

我希望她對學習「有感」,學習是她與自己的競賽,不是她跟別人的競爭,更不是她為了爸爸媽媽老師做的事。

從小一到現在小三了,錯誤筆記都同一本,也沒有分科。這樣看起來稍微有點份量啦,小學生的東西真的很少。等到國中以後,再來分科吧!

建立這個習慣,讓她小一到小三,每學期三次月考,有兩次第2名(其中一次媽媽出差兩週,另外一次我忘了怎麼回事),其他都是第1。

第二題:
新課綱不是說跨領域嗎?為什麼在考前,學校或安親班還是給一堆考卷?這跟以前的填鴨有什麼不同?

沒錯,新課綱的精神就是素養跟跨領域,所以在大型考試(國小學力檢測、會考或學測),題目會逐漸趨向「素養導向考題」。簡單來說,就是題幹(題目)很長,很考驗學生閱讀長文的耐心跟提取訊息的技巧。也不再是考單一背誦的零碎知識,而是綜合性的考某些知識,如何統整運用處理、解決題幹裡生活化的某些挑戰。

但那是大型考試,學生都累積相當的認知了。在還很小的年級裡,「素養導向考題」不好出,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或認知能力還不後豐厚,一定還是得有適度的比例,停留在測驗背誦或熟練的階段。例如什麼字怎麼寫啊、什麼樣的句型怎麼造啊、基礎的計算啊、自然科學裡簡單的現象啊等等。

但是,越高年級的考試,照理來說,考題就應該要偏重符合大考的型態,這是負責任老師該做的事。

所以,「閱讀力」儼然是未來「考試技巧」重要的一環,很多觀念並不是孩子不會,而是他根本沒耐心把題幹看完,所以他連猜都猜錯。

那或許家長會問,考試就考試,為什麼需要像是在讀說明書或讀論文,落落長到底有什麼好的?

這就回歸到社會型態,在社會上遇到的問題,應該都是主題性、專案性、統整性,絕對不是單一的記憶題、認知題,甚至根本沒有單一答案。如果學校教育跟評量是為了教育學生成為未來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那教學、考試、各種評鑑評量,就要符應社會對人才的選擇了。

—–

所以,我的建議是
1、讓孩子從訂正與記錄,開始習慣學習是他自己的事,他需要看到自己的軌跡,才有機會看到自己的成長。

2、長期的培養孩子閱讀力,先引起興趣,讀故事性強的文本。漸漸的,鼓勵引導他讀科普、自然類等知識性強的文本,不能一直在情節度高的故事。最後,找一些題目讓他練習,因為,「愛看書」跟「看懂文意會解題」,真的是兩回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