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長難為

2019.11.26  國語日報社論

這一天的社論「高中校長難為」,主要是提及兩位受到社會關注的校長。一位是猝死家中,英年早逝的臺中忠明高中校長;另一位是引起爭議,而被校長遴選委員會認為「人地不宜」的桃園陽明高中校長。

第一則新聞,這讓我想到苗栗在十個月當中,有兩位現任校長、一位準校長離世。同為教育同業的我,看到這類新聞總是非常唏噓。現在社會的氛圍跟早年已經截然不同,校長常被調侃「有責無權、赤手空拳」。尤其新課綱上路前後,許多家長一頭霧水,一部份的教師消極看待,校長既被期許為「學校首席教師」的角色,往往是政策說明的第一人,也極可能是唯一一人。加以各個學校不同的文化與困難,校長比以前更需要重視身心健康,甚至得具備快速調節壓力的能力。過去,很少聽說校長「回任」,派任了之後,就是一路扛到退休。但漸漸的,「回任」也開始成為一些校長的考慮,包括生涯規劃、包括健康因素,當然這些考量的背後,都包含了不見得友善的大環境。

社論中的另一位校長,則是遭師生控訴,有施行威權管理跟不當挪用經費問題。我沒有去探究這個事件,但相信不會空穴來風,只是不管怎麼說這位校長也曾是透過遴選委員會選出來的,最後裁定他人地不宜的,也是遴選委員會!

導師影響班風毋庸置疑,但校長是否能塑造一個學校的新風格,在新時代裡真的很難說了。校園內外大大小小,包括社區關係、學校來往廠商合作、市府上級互動配合,學生老師家長課程教學活動……所有林林總總的事務,校長被認定是最後的負責人,那考驗的不只是情緒管理、智慧應對,更多的還有壓力調適了。

所以,難為的何止高中校長,所有線上的校長,都有各自的功課要努力。教育當然是份志業,但如果人生只著眼於此,沒有其他快樂、成就或理念支撐的來源,全部灌注在這職務與校務的經營和持續,那這條校長之路,辛苦也孤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