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宥勝教育新聞有感

2月初有個新聞,藝人宥勝在臉書上寫出女兒不收玩具,他以嚴父角色把女兒玩具撕碎,然後在女兒大哭中把破掉的玩具丟進垃圾桶。

「不收玩具很簡單,我就直接摧毀給你看」,這看似鏗鏘堅定(其實我是覺得還蠻決絕的)結語兩句,讓宥勝在臉書上引來不少網友批評,甚至上了新聞。

蘋果報導ETtoday新聞雲

撇開宥勝在第一次發文的「高度權威」,我對於「小孩不收玩具,在久勸不聽」的情況下,丟掉玩具也是我認同的事。我不覺得像什麼教養專家說:「我們要培養孩子尊重玩具的態度,絕對不是透過如果她不尊重,我們就用更不尊重的方式──摧毁它──來教育孩子。」因為其實孩子不是「不尊重玩具」,孩子只是想挑戰規矩。父親處置玩具,重點也不是要摧毀什麼;而是想藉由處置玩具,來實踐「你挑戰規矩,我就讓你知道你必須遵守這道規矩」的堅定。

我個人比較多意見在於「撕破」玩具紙這個動作,大家不覺得這很有瓊瑤式的戲劇效果嗎?其實宥勝大可真的讓孩子睡醒後找不到玩具,或在垃圾桶內看到「完好但不能撿回來」的玩具,孩子自然會知道不遵守規矩的下場是失去玩具。我認為撕破這舉動著實太刻意,坦白說也太過刺激強烈,或許這才是引起網友們撻伐的主因。

哪一個孩子天生就會收玩具?這是不可能的事。玩玩後拍拍屁股去玩下一樣,或者藉由玩玩具、不收玩具拖延下一件該做的事,這太多小孩會用的招式啊!當父母的,其實在「處置玩具」前,我相信應該都勸告了N百遍。平常也一定耳提面命,甚至也為了「收玩具」這件事花了許多心思陪伴跟引導,其實我相信宥勝跟他太太都做到了。宥勝若是可以兩篇文章寫在一起,文氣能使用第二篇的感覺,我想支持他的人應該更多。

其實話說回來,雖然宥勝「撕破」的手法粗糙了點(我沒有說不對,我也認同在這種情況下處置玩具的),但我相信宥勝評估過他們父女的感情。

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裡,爸爸媽媽偶一為之的「粗糙手法」,其實並不會說造成孩子什麼陰影的。孩子也不會覺得爸爸媽媽討厭我。孩子的大哭,頂多是被爸媽的震怒嚇到、或捨不得玩具的消逝。說造成什麼陰影的,我覺得太低估了人家家裡平日的相愛存款。

我和陳先生與水果姐、可樂果妹的感情不錯,但其實我是個偏軍事化的媽媽,而爸爸板起臉來雙果姊妹超怕。我們家也是會處罰小孩的,但說親子間的愛有減少分毫,我是覺得不至於。孩子被處罰完,當然會哭會難過,但她們會很清楚因為什麼被處罰,事情過後(大概3-5分鐘)也很快就跟爸爸媽媽抱抱親親,並沒有出現畏懼的樣子。當然我們並不是常常瓊瑤式的激烈(或演戲),這種重口味的不常出現,我相信宥勝家也是。

但我支持如此堅守原則的父親,現在好多父母真的是有夠軟爛,怕孩子失望、怕孩子生氣、怕孩子不開心,永遠覺得自己小孩最可愛。在教育現場看得實在有夠多,孩子犯錯,都是「他們」的錯。這裡的「他們」,主要是同學、鄰居、親戚小孩、安親班,甚至老師。

很多小孩的低反省力,真的就是因為父母過度保護,保護孩子的所謂人權、怕孩子被「貼上標籤」,但真的太多太多都是父母心中自己想的,老師真的沒這麼有空常去給孩子貼標籤,但說實話會給太誇張的家長貼標籤。

以及有父母擔心「守規矩」會失去創造力?這就真的好笑了。創造力不是來自沒規矩的行為與自以為是的態度,而是來自嚴謹的思維訓練與身處一個備受尊重的思考空間。

回到宥勝的堅持「規矩」教育這新聞事件,我覺得本質是對的,這就是家教。但「在孩子面前撕破」大可不必,以及如果公開發文一開始就兩篇寫一起寫完整,那整件事的風波就會小一點。

多幾個像宥勝這樣堅持「規矩就必須遵守」的家長,我覺得對小學現場是好事,對自己的小孩更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